媒体视点
2014年07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公共产品定价
是把“利益切刀”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拟定,总有支持或反对的声音。但敞开倾听公众意见,本身就是一种民主进步。而公共产品如何定价,政府手中这把利益的“切刀”当循何种规则,无不蕴含着深刻的治理理念。
  世间没有免费的午餐,公共产品定价即便不能全按市场之规,也要体现成本与收益的平衡,体现供给与需求的对应。实现平衡与对应,一是要切好公益与私利的边界,比如节假日高速免费的政策,照顾了民意、降低了车主负担,却造成了“高速停车场”的严重拥堵;二是要切清政府与市场的责任,比如出租车燃油附加费的浮动,多少合适,油价的波动谁说了算,均待制度化厘清;三是要消除地域之间的隔阂,比如正在试点的跨市域、跨交通方式的公交一卡通,将有利于流动时代梦想的顺畅流转。
  “利益切刀”能否公允,不仅取决于手腕的灵敏,关键还看持刀之人是否出于公心、持正而断。这就要求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的政府定价,“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始终放在阳光下操作。一些地方的“逢听必涨”,有时候并非没有依据,只不过缺失了民主讨论的环节,群众难以买账。价格领域的改革创新只有善用法治思维、民主方式,才能扫除利益的藩篱,切出一道大多数人满意的“好菜”。(摘自《人民日报》,作者周人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