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找一种家的感觉
7月12日星期六天气晴
2014年07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2日,我们七名同学在徐艳秋院长、张宝华老师带领下,来到青州市口埠镇潘家村开展支农活动,踩着夹杂泥巴的砖石路,头顶炎热阳光,亲近自然,品味乡土气息。望着肥沃的田野,心情格外舒畅。
  经过与当地村民一个多小时的交流,我们充分了解了百姓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用已掌握的科学技术帮助百姓提高生产效率,获得了村主任和农户的赞扬。事后,我们还交流了联系方式,达成了长期无偿支持当地农业生产的共识。看着他们的笑脸,深深地感觉帮助别人才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
  交谈中,感觉乡亲们都想到建立自己村的工厂,把自己生产的蔬菜加工成成品再销售出去,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然而另一方面领导们却考虑着要承担巨大投资风险,基于此,他们的梦想迟迟没有实现。当下,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很多村集体资产有限,承当风险能力极小,在如此现状下,村领导们当然是不敢贸然行事的----成功了是英雄,失败了却无颜面对乡亲父老。的确,暂不说基地太小而带来的原材料供应不足和技术问题,就连产品销售渠道也窄的可怜,仅凭赶大集自然不会获取高额利润。不过,在现有条件下,建立低投入、高回收、运转周期短的小型企业(蔬菜粗加工)倒是比较可行的。
  还记得2012年寒假回家,帮父母干活的时候,听到很多邻居抱怨生产中的一些问题。我回家后在网上查询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到温室大棚生产的农业管理系统以前就有,但是由于造价高、操作复杂、使用成本高,未能大面积推广,很多好技术停留在实验室中。在家做了充足的市场调查后,得出可行性报告,寒假开学前,我赶回了学校,把学院几个搞技术比较厉害的小伙伴召集起来,组建了一个团队,开始研制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农业管理系统,我负责市场营销,凭着这份对农业的爱,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小奇迹,怀着喜悦的心情,我们不断对系统进行改造,投放寿光市场后获得了市场的一致好评,2013年我把成熟的系统引进到我的老家---聊城,在市场大获成功,看着农民朋友那双信任的眼神,我觉得我比他们更像一个农民,在百姓的眼里,没有什么比信任更重要了。
  找对了路,即便风雨兼程,我们都会坚持到底,在农业物联网领域有所作为,做一家良心企业,为农业带来更多的科技、为农村带来更多的变化、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欢笑,不负蓝天白云下的希望。支农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的服务队伍将会继续下去,不断去需要我们的地方。
  潍坊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张永胜 宋兆平
  本报记者 李涛 整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