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遗产
2014年11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APEC蓝”少了,道路也不再那么顺畅了,APEC会议结束后,熟悉的一切又回来了。不过,围绕APEC的话题热度还没有消散,当热闹平静下来,宴席散去,宾客回家,中国的总结时间也到来了。风起云涌的政治议题和国家的未来前途,依旧是舆论讨论的中心。
  □任鹏

  对于处在关键路口的亚太下一步该如何走,《京华时报》早早喊出了“各方顺应大潮,亚太梦必照进现实”的理想,“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只要亚太各方顺应时代大潮,携手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亚太梦想”必将照进现实。
  人民网时评则紧跟潮流,极具官方色彩,从中国的“新常态”娓娓道来,“这是世界上一个国家首次提出如此具体的大区域整体化梦想,这是中国发展带给世界的一系列最现实意义。‘亚太梦想’强烈传递着中国给予世界的正能量。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一个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中国经济增长红利越来越多地‘内化’为其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部分。”
  除了阐述梦想,众多总结词正在努力为这一次APEC涂上一层“中国特色”。
  凤凰时评开始预见,“亚太地区将以‘北京路线图’为导引,走在希望的大道上。”《新京报》则归纳为“中国积极推进地区一体化进程,提出一系列中国方案”。《新京报》阐释道,“随着综合国力上升,中国有能力、有意愿向亚太和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特别是为促进区域合作深入发展提出新倡议新设想。这次北京APEC就是一次很好的验证。”
  但只有振奋人心的激情总结是不够的。除了关心中国能为未来新格局提供什么样的智慧,还需要去思考这一次APEC能够给中国留下什么。
  说到思考,与重霾天气形成鲜明对比的“APEC蓝”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人民日报》扩出版面,迫不及待地刊发“让‘APEC蓝’永驻天空”的时评:这向整个社会表明,“不用北风劲吹,无需暴雨猛打,只要下定决心、采取措施、联防共治,‘雾霾是可以治理的’”,这极大地提振了整个社会的治霾信心。
  当然,这份党报在提振信心的同时也不回避问题,“期盼驱散雾霾,渴望蓝天常驻”的普遍心理伴随着“会呼吸的痛”,成为发展新阶段的一个鲜明特征。每当雾霾肆虐,网上就会流传各种段子,寓期待于幽默之中。“拯救我们的呼吸”成为一个社会历经快速工业化时的共同呐喊。“治霾不仅是倒逼政府改革、涵养公民精神的动力,也激发整个社会守望相助的力量。”
  显然,无论是官媒的殷殷期望,还是民间对污染和交通拥堵的吐槽甚至是骂声,其实都是APEC留给中国社会的遗产。不少媒体都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从“APEC蓝”到顺畅的交通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都为中国提供了一系列可行性经验,使得问题的解决有了一种可能。
  不仅如此,《法制日报》还赋予观察视角一种历史纵深感,“治霾不只是个环保问题,更关系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像推进车辆限行、发展公共交通,成为北京奥运会留下来的环保遗产,相信亚太地区的最高盛会,也将产生丰富的‘溢出效应’。”
  而在《人民日报》看来,“北京在一次次组织举办重大活动中累积了丰富经验,城市运营、管理、应急实力与日俱增。人性化、便利化的细节,就是寻求理解、增进互信的一次次努力”。当然,这需要决策制定者、城市管理者在采取特殊措施与保障公民权益之间寻求平衡。其中至为关键的,就是用诚意去赢得公众的真心理解与支持。
  话锋随后转向,“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每一次置身重大国际活动的场域,都是涵养公民精神的一次历练,也是世界公民意识的一次升华,应当敞开心扉、严谨对待。会场之外,政府、社会、公众互动中投射出的理解精神,更留下了生动的回响。”
  在如此热闹的讨论之中,怎能少了当地主要媒体的声音。《北京日报》对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的一则报道被各大门户网站广泛转载,各家以“用筹备APEC会议成功经验指导加强社会管理”这样醒目的标题来体现北京的态度。这位北京的“一把手”强调,“要认真总结、梳理此次筹备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为今后加强社会管理提供有益的指导,不断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回头去看,郭金龙的表态,与习近平是一脉相承的。在11月10日晚举行的APEC欢迎宴会上,习近平在谈及北京天气时也提到了成为热词的APEC蓝:“有人说,现在北京的蓝天是‘APEC蓝’,美好而短暂,过了这一阵就没了,我希望并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APEC蓝’能够保持下去。”
  既然习大大都发话了,搬个板凳,拭目以待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