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三候
2014年11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程中学        

  秋尽,冬来,寒潮如流,万物萧条,落叶翩飞,红消翠减,雁影无踪,蛰虫无痕。更兼凄风冷雨,严霜冰雪,将天南地北装扮成一幅清冷凄凄的景象。这个时节,大地万物进入休眠状态。在古代,我国将立冬后每5天再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一候水始冰。在北方,冷空气势力较强,常频频南侵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寒潮。可见,一过立冬,我国就进入了寒冷的季节,且此节气在北方水已经能结成冰。记忆中,无数个冬日的早晨,由于气温的下降,使凝结在植物上的水珠像变魔术一样变成冰渣,透明晶亮,入手即化,颇有趣味。随着寒气的入侵,人体已能感觉到很深的冷意。孩童们往往最爱在庭院里放上一桶隔夜的净水,待清晨起床,拿起那明净的冰块把玩。初冬的冰,往往带来的是惊喜与新奇。不谙世事的孩童,脱离不了顽皮的天性,爱将冰块放入嘴里,咬得“嘎嘣”作响,清脆有声,为他们带来无限的乐趣。 
  二候地始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立冬之时,便是冰冻之始。此时,北方的秋收早已结束,空旷的原野上,裸露出一片片红黄的土地。一场雨下来,经过霜冻,泥土的表层,往往出现一层薄冰。一脚踩上去,“咯吱”作响。被冰冻的泥土无比洁净,就像被冰层包裹并保护着。土地是民生之本,有了它,人们才有地可耕耘,才有庄稼可种,才有粮可收,才有饭可吃。而被冰冻的每一寸土地,都在以它自己的方式告诫于人:地冻将息,好比人之将省,以接地气而不忘本也。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是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这样的说法,充满想象而富戏剧性。在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只能凭想象来解释大自然中无法理解的现象。其实,冬来,候鸟南迁,雨水减少,海水与河流的水位相应减退,留下大蛤在裸露的沙滩上,成为现代人口中的美味。
  立冬分三候,是为告知人们一些有关于大自然的现象与知识,从古传到今,值得体会。而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顺应天时,沉潜含藏,通过自省与感思,蓄积学识与智慧,将生命的热情融入漫漫长冬,静静体悟寒冷深处的温暖与活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