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专家退休来鲁10年传活塞技艺
滨州中顺内燃机配件厂技术顾问格哈德·莱斯迈斯特获齐鲁友谊奖
2014年11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谈经历:
  谈获奖:
引智项目与滨州结缘
感意外很自豪
  13日下午两点半,记者赶到格哈德·莱斯迈斯特的临时座谈办公室时,他正和3名技术人员讨论活塞铸造技术问题,旁边摆着一摞厚厚的活塞数据资料。其中一名从渤海活塞退休的老工人,从事活塞铸造工作已经59年,听闻格哈德·莱斯迈斯特来到滨州,赶紧开车来向他请教关于活塞工艺的疑问。
  1961年学成铸造技术毕业后,格哈德·莱斯迈斯特便一直在德国Mahler公司工作,从一名工厂一线工人,到车间活塞铸造负责人,再到德国地区铸造厂研究技术负责人,一直到Mahler公司全球铸造技术总负责人,格哈德·莱斯迈斯特在学习中前进。即便是当退休在家时,他也绞尽脑汁想该如何不虚度生活。
  偶然间,一家猎头公司找到了他,问他是否愿意加入德国高级专家组织(SES),一家专门从事德国退休专业人士及管理人员的派遣组织。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引智项目需求力更旺盛,格哈德·莱斯迈斯特成为引智潮流的一员。2004年,格哈德·莱斯迈斯特第一次来到中国,在曲阜金皇活塞股份有限公司担任技术指导,到厂里现场指导,并发现新问题。带着问题走,回国后专心钻研,将解决方法再带回厂里。
  2012年,滨州中顺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通过滨州外专局聘请格哈德·莱斯迈斯特担任技术顾问,他与滨州的缘分也从此时开始。
  开放的滨州,正在腾飞,它的发展,不仅靠来自五湖四海勤恳工作的中国人,还要感谢越来越多倾洒心血的外国人。来自德国的格哈德·莱斯迈斯特从事活塞铸造行业53年,厌于退休闲赋在家的生活,他参加引智项目从德国来到中国,手写活塞技术流程,一遍遍做参数试验,现场指导技术工艺,将积攒了一辈子的活塞先进工艺播撒在齐鲁大地上,76岁的他荣获了2014年度“齐鲁友谊奖”。
  文/片 本报记者 王领娣 王茜茜
    本报通讯员 孙玲燕
  谈技术:
谈技术:中国制造业在进步
  滨州中顺内燃机配件厂副总经理李利华比喻说:“如果这方面的技术有5个台阶,格哈德·莱斯迈斯特没来之前,我们只是在第1阶上徘徊,但是经过他的指导,我们技术已经达到第3个台阶。”
  “比如在高温烧结方面,以前生产过程中的废品很多,经过格哈德·莱斯迈斯特的指导,现在的废品率降低了一半。除此之外,他还帮助我们改进原材料的配方,提高产品强硬度。”李利华说。
  “能见证一家企业的发展,与其一起成长壮大,我感觉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每当回想到这些也会觉得非常自豪。”格哈德·莱斯迈斯特说。
  谈到滨州活塞产业的情况,格哈德·莱斯迈斯特说,对于渤海活塞自己只是今年去参观过一次,但是没有切身工作过,对于滨州活塞的浇铸技术、有色金属的冶炼和整个的工艺水平、产品质量等没有真正仔细看过,所以不敢妄下评论,“当时看到了卡车和商用车的活塞产品,目测是不错的,但是生产的细节没有调研过,不是很了解,但是感觉中国整体的活塞、汽车制造行业是在进步的。”
  获得齐鲁友谊奖,格哈德·莱斯迈斯特坦言,他非常意外,也非常高兴,因为来中国的主要原因是觉得专业非常对口,“和中国搞活塞的技术员做了很多质量方面的交流,了解到中国的活塞还有很多技术上的疑难问题不能解决,来中国主要是能让自己多年的所学得到应用。”格哈德·莱斯迈斯特说,没想到会获得这样的荣誉,非常自豪。
  虽然格哈德·莱斯迈斯特每年只在滨州呆半个月,但是他已经对滨州产生了很深的感情,每次来都感觉滨州人非常热情,人与人之间是在用心交流,“从他们身上能感到很深的人情味,而且对待问题很实在,是切实想解决问题。”每次来滨州都感觉到新的变化,滨州整体上给人一种蓬勃发展、放向上的状态,这种感觉在德国是无法体会到的。
  说到对中国的印象,格哈德·莱斯迈斯特的夫人告诉记者,以前她就很关注中国,读了很多中国的书籍,觉得中国文化深厚,有很多令人神往的地方,所以她会经常跟随丈夫来中国,领略不一样的中国文化。
  ◤格哈德·莱斯迈斯特正在和滨州的几名技术人员讨论活塞工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