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之花灿烂绽放
滨医附院提升急危重症救治水平服务区域发展
2014年11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011年9月26日晚上8时许,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接诊医护人员将一名应用人工呼吸气囊持续辅助呼吸的10岁儿童抬下救护车。原来这是一名极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导致呼吸停止的患儿,到达滨医急诊抢救间后立即开通急救绿色通道,稳定生命体征,在严密监护下转入急诊ICU,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化验结果,立即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经过急诊科医护人员及时有效的救治,患儿生命体征逐渐平稳,自主呼吸逐渐恢复,顺利脱机拔管,救治成功。能把这样一位在死亡边缘挣扎的病人"抢"回来,急诊科全体医务人员都感到既欣慰又自豪!
  从死神的手中抢夺生命,让几近枯萎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这样的事例,对于滨医附院的急诊科来说,早已习以为常。而对于整个医院来说,经过多年建设,不仅具备了高超的院内抢救急危重症危重病员的水平,作为一所三甲大院,过硬的急危重症救治水平,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使医院在黄河三角洲区域突发事件、公共安全事件中担负重任,其先进的抢救技术为区域发展贡献了力量,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广泛赞誉。
  说起急诊急救,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急诊科。也确实,医院的急诊急救水平,急诊科的救治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成立于1989年的滨医附院急诊科,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抢救和重症监护治疗(EICU)三位一体的大型急救医疗技术中心,是急诊医学科学研究与教学中心。滨医附院急诊科人才梯队健全、医疗设备先进,现有医护员工73人,其中教授3人,硕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6人,硕士学位研究生15人;救护室设有进口呼吸机、便携式呼吸机、纤维支气管镜、床旁B超仪、床旁X光机、血气分析仪、心电监护仪、除颤仪、颅脑降温抢救综合治疗仪、洗胃机、心电图机、快速血糖分析仪等高配置仪器设备。八辆救护车内配备常用抢救药物、器械、供氧设备、心电图机、车载心电监护仪、吸痰器、车载呼吸机、自动体外除颤仪、防毒面具等急救设备,采用最先进的方法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在多次特大群体伤害事故、交通事故、群体中毒的救治过程中,滨医附院急诊科指挥得当、措施得力,得到上级领导及群众的高度评价。1994年在医院创“三级甲等医院”达标过程中,及时有效的进行了“11.30”特大火灾抢救工作.、荣立集体二等功;在危重病救治、昏迷、休克、急性中暑、电击伤、溺水、猝死、脑血管意外的治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在急性有机磷中毒治疗方面,急性中毒治愈率在95%以上,并大大减少了解毒药物的使用剂量,减轻了由药物所带来的毒副反应,多次挽救重度中毒患者的生命。
  急诊科是一个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学风浓厚的团体。学科带头人在各种中毒及急危重症的救治方面有独特研究,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多次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项,获得市级"五一"劳动奖章。率先在全省对中毒患者使用临床路径治疗规范,率先采用枸橼酸抗凝进行血液灌流,率先开展血液灌流救治重症百草枯中毒并取得突破,科室已经成为鲁北地区中毒治疗的中心。
  而ICU的建设则是医院急诊急救水平不断提升的另一个平台。
  站在宽敞明亮的ICU病房内,映入眼帘的是来回穿梭、忙而有序的医护人员在给患者实施生命支持和护理的娴熟动作,耳边听到的是医护人员在给患者或鼓励或疏导柔和而亲切交流的声音;各式各样的生命支持、治疗和监护的仪器在高速运转着;一个个垂危的患者又有了生还的希望,一张张面带倦容工作了一夜仍在一丝不苟进行着各种交接班工作的医护人员……
  据了解,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创始于2002年6月,目前已经拥有22张床位,占地面积约1200m2,固定资产约2000万,科室采用空气层流净化系统,每床均配备多功能监护仪一台、多功能进口呼吸机1台,拥有血液净化装置3台,心电图机1台、床边插管镜3台,电子气管镜2台、血气分析系统1台、除颤仪2台,PiCCO监测系统1台,无创心功能监测仪1台,并配有冰毯冰帽15台、排痰机2台、心肺复苏抢救装备车等设备。在王晓芝的带领下,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ICU在抢救全省急、危、重症病人,大型交通事故抢救,食物和农药中毒以及肺、肾、肝移植术后的康复方面作出了较大成绩,救治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部分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2010年,滨州市手足口病疫情较重,在没有注射疫苗的情况下,滨医附院ICU全体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抢救手足口病儿童的担子,加班加点对于ICU的一帮护士们而言,几乎是每天的家常便饭。为了抢救重症患儿,医务人员时常忙到下午3、4点钟还吃不上中饭。但大家都毫无怨言,依然忘我地投入到患儿的救治工作中。“在我们科里的同事,家里的孩子几乎都得过手足口病”,科主任王晓芝告诉记者:“尽管如此,她们还是把孩子交给家属照顾,自己继续奋战在ICU病房里。”正是王晓芝和ICU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抢救危重症手足口患儿取得重大成功,无一例死亡病例。
  甲型H1N1流感爆发时,医院决定开设甲流病区,王晓芝和她的团队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合理安排医疗资源,以昂扬的斗志投入工作,坚守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第一线,日夜奋战,全力以赴,做好全市高危病例和重症病例的救治。正因为有了她和她的团队努力工作,精心守护,一个个重症患者转危为安,一个个住院病人康复出院。重症监护室团队在这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向人们交上的一份满意的答卷。……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一系列重症伤员的抢救,都是ICU人的医护人员奋战在第一线,创造了无数生命的奇迹。
  冲锋在前,硕果累累。2004年12月ICU 被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卫生厅授予“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2005年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厅重点强化建设科室;2006年3 月被滨州市总工会授予“滨州市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2007年被山东省政府、省卫生厅评为“富民兴鲁先进班组”;2009年被评为省“三八红旗奖”。2012年,三甲评审期间,滨医附院又组建了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更让医院的急危重症救治水平如虎添翼。
  如今,以急诊科、ICU、EICU 为平台,滨医附院不断提高医院应急管理水平。医院按照三甲复审要求,修订了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大力推进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特别在长深高速车祸、博兴爆炸案等突发事件中反应迅速,救治及时,受到好评。近年来,医院全力做好手足口病防治、甲型H1N1流感防控、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婴幼儿救治、全国第十一届全运会医疗保障、人感染禽流感防范工作,积极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迎来并守护的是最危在旦夕的生命,与死神的较量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承载着生命与希望的重托,滨医附院人为了生命之花的灿烂绽放,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