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企转型升级到深圳挖人才
2015年01月29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有几种企业能够活下去,一种是行业第一,谁也挡不住;一种是高科技、高附加值,重视创新的企业;还有就是能够走出国门的企业。当然,如果财大气粗不怕赔本,也不是活不下去。”28日上午,烟台代表团分组审议时,省人大代表、莱州市土山镇潘家村党支部书记潘书昌的一席话逗笑了在场的人。
围绕企业如何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突围的话题,潘书昌聊起了自己的经历,“潘家村盐场1977年建成,除了员工工资,运行成本非常低,所以几十年来几乎是稳赚不赔。2014年员工工资上涨,一吨工业盐的成本达到120元,而盐价下跌,现在一吨只能卖90元。”潘书昌说,盐场在潘家村算小企业,却是经济发展大环境的晴雨表,“房地产不景气,影响到玻璃产业,生产玻璃的重要原料中就有纯碱。”
潘书昌还是山东环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公司是一家拥有近4000名员工的综合性企业。在潘书昌看来,如何走过2015年,让企业“活下去”是更值得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1983年初,潘书昌承诺年上交村委会6000元费用,承包了资产不到3万元的螺丝厂。从生产各类气瓶和阀门到成为巨型轮胎国内行业领跑者,再到投身医疗器械行业,潘书昌走出的每一步离不开长远眼光。
为了发展,潘家村多数村办集体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全村1300多口人,几乎每个人都是股东。”潘书昌说,集体企业有弊端,阻挡发展,目前能够生存下来的都已转制。
“除了生产医疗器械,我们也开始做研发,可在山东很难找到从事相关专业的人才。”潘书昌专门去人才集中的深圳,招来了两名专业技术人才。“花钱事小,只要能招到人才就行。”
“现在,公司还在研发麻醉机等医疗器械。”潘书昌说,医疗器械主要的成本就是研发,做好研发创新工作,才能让企业不落后于人,持续发展下去。
本报记者 许亚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