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前絮语
在老舍文字里呼吸济南
2015年01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徐静
  
  老舍先生不愧是人民艺术家,他走到哪里写到哪里,不管写哪里都能写出无穷的韵味和神采。“我能走在老舍写到的那些胡同里,呼吸到老舍小说里的空气,在北京的阳光和风里生活,哪怕有沙尘,那是一种宿命,也是一种关怀。”有个南方人曾因为喜欢老舍的文字而痴迷上北京城。老舍与济南,也有许多剪不断的情怀与故事:老舍在齐鲁大学教书,课堂教学十分精彩,虽始终板着面孔,却常引得哄堂大笑。老舍还曾在晚会上表演单口相声,更是轰动齐大校园。当时济南《中报》上刊登过一篇文章,题为《老舍的老师是济南两个说相声的》,此说未免夸大其词,但却也揭出背后的一些故事。
  今天B1版的《老舍在齐鲁大学说相声》一文,是作者李耀曦亲耳聆听老舍先生的及门弟子张昆河先生讲述的一段往事。你能想象,齐大挤满年轻学子的热闹礼堂里,曾响起过老舍先生妙语如珠的京腔京韵吗?你能想象,趵突泉畔劝业场旁的简陋书棚里,曾有老舍先生聚精会神听书的身影吗?你能想象,草根相声艺人与文学巨匠你来我往切磋“俏皮话”的热闹场景吗?据说老舍在美国写了四幕话剧《五虎断魂枪》和长篇小说《鼓书艺人》,那里面也都有他在济南与民间艺人交往的影子。看看文章中妙语如珠的单口相声剧本、挥洒自如的小品文,你会恍然大悟,这一切,都源于生活啊!地道的口语,地道的北京话,没有摆出一副教师爷的架子,也没有做出一副学问家的样子,像是聊天,又像是侃大山,完全生活化的叙述。老舍小说发出的那种特殊语言的魅力,怎能不吸引人?难怪连季羡林都曾评价老舍先生说:“文字是可以代代相传的。”
  小说是虚构,小说更是生活。
  B2版的“民间记忆”,刊发的则是与当代作家莫言有关的文章。1991年,作者成为莫言小说《白棉花》的第一位读者,受《风筝都》杂志社之托,要把《白棉花》手稿誊抄一遍。《白棉花》以莫言在一家棉油厂干临时工的经历为背景,描写了农村青年马成功迷恋年轻姑娘方碧玉以及国忠良、孙红花、李志高等人的爱情故事。小说开头写道:“我牢记着爹的话,衣袋里装着母亲给我的十个鸡蛋,忐忑不安地往支书家走。十个鸡蛋让我心疼……”类似的遭遇,让我们的第一读者如找到知音般激动和兴奋,如果没有生活的积淀与积累,哪里能写出这样感同身受的小说来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