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的杂粮店
2015年01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好东西也不能狼吞虎咽
◇读者故事◇
  1月22日《今日烟台》C15的“行走烟台·五味”版,刊登了两篇写杂粮的文章,《故乡杂粮》和《也谈高粱米》。这引发了许多读者的回忆。
  昨晚在开发区见到战友安志忠,俩人说得高兴,不知咋就说起在辽宁当兵时吃的“高粱米籽儿”。
  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部队条件差,驻地的主食除了小米就是高粱,哪敢和现在军中营养自助餐比啊。
  烧大锅做高粱米饭不容易,火候一旦失准,不是煳锅窜烟,便是做成夹生饭。记得有个冬天,炊事班长换了好几任。战友们体力消耗大,往往饿得厉害,年轻的战友吃饭又快,班里打回的两盆饭,高粱米饭就冻白菜汤,三下五除二,狼吞虎咽,管好吃不好吃,一会儿工夫就一扫光。
  我牙不好吃得慢,班长张福生在班务会还拿我开涮,说要像男人那样吃饭,别学我。
  当时,训练、演习以及抗洪抢险任务重,往往要拼体力,而高粱米干饭不好消化,许多战友都患上胃病。
  转眼退伍二十多年了,老战友难得一聚。“咱战友里好像就你没胃病,对,就你!”安志忠指着我脑门,万分肯定。都说高粱是好东西,吃得适量适当,肯定更有道理。
  芝罘读者 林海路
  老李在农贸市场开了一家杂粮店,买卖很是不错。走进老李的杂粮店,看到红豆、小豆、豌豆、黍子、高粱等五谷杂粮样样都有。因为品种齐全,每天来光顾的顾客还真是不少。
  老李说,他今年50多岁,老家在山区,有种植五谷杂粮的习惯。种植小杂粮方法简单:到了播种季节,在地堰、地边随便撒上种子,它就会生长。即使碰上再旱的天,也不会绝收。
  2011年,老李在电视上看到临沂地区有位老汉,在城里经营小杂粮赚了钱。老李动了心,他也要把乡下的小杂粮拿到城里卖。
  秋天杂粮收获后,老李骑上自己的三轮车,进村入户收购小杂粮。不久,老李在城里的小杂粮店就开张了。让老李高兴的是,生意刚开张就顾客盈门。老李说,来店里的大多是一些中、老年人,他们不少人过去在农村待过,对小杂粮情有独钟。一位大妈对老李说,小杂粮店不但方便了她购买,还让她找到了过去的乡愁。
  后来,买卖越来越好,老李就让儿子在乡下收购,他负责销售。老李告诉我,他现在有了更长远的想法,准备把各种小杂粮加工后,包装一下,箱子里各种小杂粮都有,这样顾客买起来会更方便。包装箱上印的名字他都起好了——就叫“香喷喷”。而杂粮店这个店名呢,也有点土,准备起个响当当的名字——“思乡”!
  莱阳读者 徐爱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