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出院当天就踏上援藏之路
——记长清实验小学援藏教师梁召敏
2015年01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援藏教师梁召敏
   文/片 本报记者 张帅 通讯员 郭瑞伟                 
  如果打算去西藏观光旅游,只要你有时间、不差钱,一时的激动足以成行。但决心在西藏生活一年半载,则需要勇气、毅力和奉献精神。2014年是山东省新一轮教育援藏的第二年,济南市选派了一批新的教师进藏支教。长清区实验小学语文学科的梁召敏经过个人申请、单位推荐、组织审查及县市体检等一系列程序后,成为援藏教师队伍中的一员。

爬个二楼都要坐下来休息一阵
  2014年8月24日,梁召敏带着家人的嘱托,怀着对珠峰、圣水的憧憬和向往,来到了人称“世界第三极”的西藏,踏上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援藏支教工作。
  初入高原,需要克服的第一关就是高原反应。日喀则地区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城市,平均海拔在3800米以上,含氧量不足内地的60%。头疼、胸闷、呼吸困难、鼻腔干燥充血、失眠、厌食等高原反应令人难以忍受。在进藏的第二天,10名援藏教师当中的8人,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很不幸,我就是其中的一人,头疼欲裂,睁不开眼。”梁召敏说。
  在西藏,高原不适应症会时刻伴随初来乍到的内地人,平时走路的速度不能太快,爬个二楼要坐下来休息一阵才行。“更可怕的是,到日喀则20天后,后背突然疼得厉害,办公室的老师告诉我,这是心肌缺血的症状,赶快到医院检查一下。检查结果,心率达到93,要知道进藏前体检心率是76。医生让注意休息,给开了丹参滴丸,这在内地绝对是给老年人吃的。按照医生的嘱咐,连续吃了一个多月,后背疼的症状才减轻了。”梁召敏在QQ空间里这样写道。

吃饭成了援藏教师最大的难题
  与内地不同,在日喀则吃饭成了援藏教师最大的难题。由于四川、湖南人较多,所以当地餐馆大多以川菜为主,单位食堂的厨师也是川菜师傅,对于生在北方、长在北方的人来说,天天吃辣的确让人受不了。
  周末是援藏教师打牙祭的时间,说是打牙祭,其实就是煮个面条、水饺之类的。高原气压低,水烧到80度就开,面条、水饺只能用高压锅来做,否则煮不熟。在内地简单的事情在高原做起来如此复杂。“用高压锅做饭关键是掌握放气时间,还记得第一次煮水饺,第一锅由于放气阀的放气时间长,饺子皮全开了,第二锅才把水饺做好。”梁召敏回忆说。

下了讲台立刻到医院打吊瓶
  日喀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下辖的县与县之间距离较远,就是离地区最近的白朗县坐车也要一个半小时。在指导白朗县曲奴和强堆两所学校的教学中,梁召敏与学校教师细致交流,指导他们如何更好地备课、如何进行教研活动。
  去年12月初,是日喀则地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开班的日子。梁召敏作为主讲老师,要在培训班进行讲座。那时正赶上梁召敏患感冒,在高原本身就缺氧,患病之后,整个身体所需要的氧气更多,说不上两句话就喘得厉害。尽管这样,他还是坚持下来,下了讲台又立刻到医院去打吊瓶。

父亲的支持成了他最大的动力
  说起援藏,梁召敏最感谢的还是家人的支持。在得知自己成为援藏教师人选后,父亲突患脑血栓住院,怎么办?去还是不去?“去吧,去援藏是当老师的一份光荣。”老父亲默默的支持成了他最大的动力。“就在父亲出院当天,怀着对父亲的牵挂,踏上了援藏之路。”梁召敏说。
  “当阳光洒向大地,人类就有了希望和梦想,当夜幕降临,我躺在一张比三座泰山摞在一起还高的床上,放飞思念,任思绪飞扬,选择援藏,我无怨无悔。”梁召敏告诉记者,还有大半年的时间,他会尽自己的努力积极进取,团结藏族人民,圆满完成援藏使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