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出行
2015年01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何小军 

  对于过年的记忆,在我的脑海里竟然不是大年三十的团圆饭,而是大年初一的出行。
  出行不是现在人们说的走出去旅行,而是一种热闹庄严的仪式。对我们客家人来说,这是一种不可少的仪式。是一种接运仪式,也是一种祈祷仪式。如果哪家没有出行,或是出行晚了,便会引来许多说道。
  记得小的时候,大年三十的晚上,父母就会反复交待,早点睡,明天早起出行。
  大年初一的清晨,天还蒙蒙亮,还在睡梦中的我就被父亲叫醒:“起来了,出行了。”尽管贪睡,但听到出行这两字,再想睡也会爬起来,穿上新衣服,兴奋地准备着出行。
  出行的第一件事当然是开锅灶。这是当家人的事,小孩子多数不知道,大人们忙这事的时候,小孩子都还在睡梦里回味着昨晚的年夜饭。开锅灶其实就是洗锅洗灶。因为旧时客家的习俗,大年初一到十五都是斋戒日,所以不能把年三十晚上的荦腥带到大年初一,必须洗涮干净。开锅灶前还得打一小挂鞭炮,以示敬畏。
  厨房是母亲的阵地,当然母亲是起得最早的人。当我们糊糊涂涂起来时,她早已在厨房下忙开了,烧油果子,煎米馃,烫米酒……灶堂里明旺旺的火光映照着氤氤氲氲的热气,弥漫着团团喜气。
  出行是必须穿新衣的。我们客家人跟一些城里人不太一样,不少城里人大年三十就开始穿新衣了,而客家人的习俗是新衣得留到大年初一才开始穿。也许这是讨个好彩头,新年的第一天,一切有个新的开头。所以再穷,平时再节省,父母也会为自己的儿女们置办一套新衣过年,哪怕是粗布衣服。
  大家洗漱完毕后,一切也都准备就绪,父亲则带着我们兄弟姐妹鲜鲜亮亮地来到厅堂里,先是在祖先牌位前大门口分别点燃香烛,敬神饭,摆好供品,毕恭毕敬地给列祖列宗磕头拜年。
  小时候不明白做这些的意思,父亲告诉我们,这是让后辈永远不能忘记传承,不管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
  接下来是最隆重的环节,放鞭炮。年前父亲早已备好一串长鞭炮,几包百子和雷公炮。长鞭炮得由家长来放。早的时候,长鞭炮不是特别长,父亲把它挂在一根树杈上,还要从头到尾捋顺,不能让鞭炮放在半节就断了,如果断了会认为是不好的彩头。百子就是一包十串,一串十个的小鞭炮,就由我们这些小孩子玩。二踢脚威力较大,响得远,放得过瘾,但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就由年龄较大的男孩放。各式鞭炮齐鸣,震天动地,回应田畴,那种热闹与喜庆至今令我回味无穷。后来,儿女们长大了成家立业了,生活条件好了,鞭炮越买越多,越买越长,那动静更是响彻天宇。小时只知放鞭炮热闹好玩,长大后才明白,那其实是一种驱鬼神,接好运,祈祷来年丰收顺遂的一种寄托。
  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的客家儿女就在这种仪式的熏陶中走出深山,走向世界。他们尊祖重礼,崇勤好邻的品格从小就融进了血液里,刻在了骨子里,得到世人的赞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