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寺老街烧饼——
藏在深巷里的充饥良品
2015年01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编者按
  有人说:“想要了解一座城市,最快的办法就是用味蕾。”一个地方的美食往往沉淀着当地特有的文化。在莱芜,有许多凝聚着莱芜人传统和智慧的美食:不仅有人们熟知的莱芜名吃——莱芜炒鸡、雪野鱼头等,更有许多藏于街角巷尾却依然“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美食。我们开设“莱芜味道”这个栏目,就是为了带您品味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老味道。
  本报1月29日讯(记者 陈静) 在莱芜,有一种美食藏在深巷中,它没有浮华的外表,它内敛、秀美,是充饥的良品。这种美食,在莱芜流传了很多年,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年纪”,记者从长勺南路沿着官寺老街一直往西走,在牛肉市场旁边,记者找到了传说中的金师傅,据说,他做的烧饼醇香、劲道,入口就能勾起你无穷的回忆。
  记者在上小学时,学校里就有这样美食,还记得那时候为了早晨能吃到它,想尽各种理由到学校吃饭,虽然已经过了十几年,但是每当再次见到它,还是会记起儿时嘴边的香醇。这就是莱芜人餐桌上的烧饼,是不是唤起了您的记忆呢?
  回族对面食有着独特的研究和考量,回族的金师傅就是烧饼行业中的佼佼者。金师傅一家做烧饼已经三代了,他从八岁开始就跟着父母做烧饼,如今已经有四十个年头了。1990年,他一家四口从新泰搬迁到莱芜,开始做烧饼,一干就是二十五年。二两重的面团在他的手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他的方寸烤炉上,碳水化合物经过火的雕琢,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
  小小的烧饼可有大门道,每天下午金师傅就用独家秘方和面,“和面是个精细活,必须得用老面当引子,这样做出来的烧饼才劲道。”金师傅告诉记者,和面这道工序要在头一天下午进行,和好的面放在盆里,醒上半宿到第二天凌晨就可以用了。凌晨两点,金师傅一家人准时开工,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发酵,面已经在盆里整装待发,开始了新的使命。在制作房里,烧烤炉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金师傅向记者介绍,这个炉子是他设计以后,专门找工人制作的,烧烤炉用水泥砌成,中间空心用来放碳,炉子顶端架着两块可以来回上下翻动的铁板,烧饼就是通过这套工具烘烤出来的。
  烤炉旁边的案板上放着一块醒面,金师傅的妹妹精准地把面分成二两重一团。制作烧饼的最后一个步骤由金师傅掌舵,金师傅把面团放到铁板上,再把手上沾水,把面团摊成直径约二十厘米的圆形,来回摊上三、四次,烧饼就有了雏形,金师傅摇动铁板,让烧饼充分地享受高温的烘烤,凭借多年的经验,金师傅把握火候恰到好处,大约1分钟,烧饼就可以下炉了。金师傅把刚出炉的烧饼摆放在案板上晾晒,和空气接触以后才会酥脆。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分钟时间,要是手上没有功夫还真做不了,记者本来想向金师傅取经,也学习下做烧饼的手艺,但是手还没靠近铁板就感觉到高温开始“宣战”,只好放弃。由于常年做烧饼,金师傅的手上都长满了厚厚的老茧,他就是靠这双勤劳的双手,撑起了整个家庭。
  记者现场品尝了一个刚出炉的烧饼,酥软、醇香,烧饼上的芝麻的芳香从味蕾弥漫到全身的每个毛孔,让人瞬间放松,尽情地享受这一时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