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运用教法,提高教学实效
青岛市黄岛区六汪镇中心小学单连赐
2014年05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既有生活常识又有历史、地理知识综合性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认识、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起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提高教学实效呢?
  一、生活经验激趣,加强直观教学---多媒体现代化教学。
  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教材中社会常识、法律常识难以通过讲述让学生明白道理,如教学“储蓄__利国利民”,“储蓄”词汇较为抽象,教师先从概念入手不便理解,但出示储蓄存折、储蓄罐、牡丹卡等从直观入手学生快乐接受。教材许多历史事件、地理知识:山川、平原、湖泊、河流、环境、交通、等地理现象的过去和现状等许多现象都不能亲临目睹,但可以投影、幻灯、放录像等直观地方法形象的展示或事件回放。
  二、生动、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活跃学生的思维。
  教师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抽象枯燥的道德认识寓于富有趣味的实践活动。《团结协作》,学文明理后组织学生做“两人背夹气球”的赛跑游戏,学生的参与性极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从游戏活动中再次强化了道理: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调查搜集、组织讨论,学生主动地学习。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文内容所蕴含的许多道德概念是很难被学生所理解和掌握的。《消费要合理》的学习:课前调查自己家庭一个月的主要消费情况,与父母讨论各种消费的合理性,再分组调查同学零用钱的使用情况;课上学生互相交流,最终得出结论: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必需的消费是合理消费。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化道德认识,很好地培养了参与意识、善于思考的习惯。
  四、增加学生情感体验,催化学生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动,让学生进行自觉的情感体验,与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人、事、物产生情感并进而促进情感内化。教学《互相谦让》一课,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如果你是孔融,怎么想和做?如果你是孔融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你又怎么想和做?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的过程懂得在言行上如何讲谦让,激发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健康情感。
  五、拓宽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道德素养。
  社会课让学生由课堂走向社会,进行必要的延伸。学习《保护文物古迹》,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在父母的带领下去游览家乡的名胜古迹,注意有无破坏文物的行为和迹象,让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情况,以“针对家乡文物破坏,我应该怎样做”为题,利用社会活动课组织交流、汇报,明确保护文物、人人有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六、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将所学道理付诸实践,做到知行统一。教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堂开展整理书包活动,家中整理自己房间活动,学生的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
  优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认识社会的高度出发处理教材,学活教材,爱学、会学品德与社会课,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