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琴书和秧歌给村民带去欢乐”
定陶老艺人王云才自费组建琴书、秧歌队受好评
2014年07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云才(左)和搭档演奏琴书。本报通讯员 马剑 摄
     本报记者 董梦婕 通讯员 马剑

  “他聪明勤奋,多方投师苦学琴书;他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他老当益壮,自买乐器服务群众。”说起定陶县孟海镇北王村66岁农民、民间琴书艺人王云才,该镇文化站指导员孙宝聚如是介绍。近日,记者前往北王村拜访了王云才,还未到他家就听见阵阵优美的琴书唱腔传来,“先唱一回,未得地的朱买臣,整天打柴度光阴,头戴俊巾没有顶,身穿蓝衫少大襟……”唱词合辙押韵,唱腔富于变化又饱含深情,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聆听。

多方拜师学艺,吹拉弹唱样样通
  今年66岁的王云才不仅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还是个远近闻名的琴书大师。10岁入学,16岁高小毕业后由于家庭困难辍学,热爱文艺的王云才正式学艺,投师鲁西南琴书名家陈守军,在陈守军的引荐下,又先后拜多位名师学习琴书演唱。
  “每天要练唱,每天拉弦到半夜,一遍一遍练基本功,20岁那年骑自行车400多里,到安徽亳县向当地琴书名家艺名“张县长”请教,在那里一住就是半年。”说起学琴书的艰辛,王云才回忆道。
  经恩师安排,学成后的王云才在孟海镇北王村立点唱琴书,吸引了不少周边艺人到场助威,在相互交流演唱中,王云才又学会了敲琴、拉二胡、拉板胡、拉三弦、演唱,可谓是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20世纪60年代,定陶县文化馆成立山东琴书宣传队,面向全县选拔人员,王云才凭借扎实的基本功,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入选琴书宣传队,当时国家不准说唱封建社会的旧书,他学习的第一部书就是两大本子的《烈火金刚》。这部书说唱一遍需要20个晚上,王云才和郭怀芹一行四人下乡说唱,走到一个村庄就在那里唱上一天,由该村庄管饭,他们在空闲时间不断学习新的曲目,慢慢学会了说唱《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经典曲目。
观众为听琴书,窝棚都快挤塌了
  “这坠琴初看好像二胡,但拉出来的弦音大不相同。坠琴的转把一边一个,二胡的转把集中在一边。”王云才介绍说,山东琴书属于坐唱形式,唱琴书的关键在于有板有眼,少至两个人多至四五人都可演唱,但配合必须默契,敲扬琴的点和拉坠琴、二胡的点要一致。
  长期以来,王云才拉坠琴或拉二胡作说唱的主角,搭档在旁敲扬琴伴奏,时而也唱上一段,或配合王云才来几句说白。“我是丘祖龙门派琴书大柴门21世,弦子从不离身,有空就唱,70年代我带工在成武挖河,人家挖河我也挖,人家休息我唱琴书。”王云才介绍师门家承滔滔不绝。
  王云才说唱的《二闯幽州》、《双锁柜》、《白马告状》等使挖河的人百听不厌,挖河的帐篷里常被挤得水泄不通,“‘二爷爷,别唱啦,窝棚都挤塌啦!’演奏时常听本村村民徐科大声朝我喊。”王云才自豪地说。
  有一次,王云才带队到济宁八里庙附近演唱《二次反唐》、《包公案》、《大红袍》等曲段,连唱三个月,场场爆满,老人们给王云才送来鸡蛋、香油以示夸奖。在巨野县大义镇西二里巩庄唱琴书时,王云才唱的琴书悦耳动听,故事情节曲折,不仅征服了观众,还征服了巨野县梆子剧团演唱人员,人送王云才外号“定陶大老王盖三县”。
组建琴书、秧歌队,丰富百姓生活
  为了让村里人的文化娱乐项目丰富起来,2013年,王云才自费5000元买来铜器、锣鼓、服装、扇子等,在村支书徐龙玉的支持下,组建了北王村琴书队和秧歌队。 
  对于王云才的想法,家人从开始就十分支持,“我父亲一辈子不容易,过去学琴书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富裕啦!我支持父亲继续发挥余热。”王云才的大儿子王福相说,自从琴书队和秧歌队组成后,村里的老人和父亲每天都会跳几段、唱几段,自己看了也很高兴。  
  去年,王云才夫妇搬到了北王社区新盖的楼房,家里安上了空调,摆上了彩电,在生活富足的同时,他自编了很多表现新农村的唱段。“手打木板慢敲琴,握弓扶弦定定音,未从开书稽首拜,听我唱唱北王新农村……”说着,王云才为记者演唱了一段自己编写的琴书唱段。
  王云才说,虽然琴书队的成员平均年龄都在五十岁左右,但是琴书队的成立给村里带来了很多欢乐,秧歌队的成员也在逐年增加,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用琴书娱乐当地百姓,群众文化活动风生水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