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天然气不够用,资源短缺是根本问题
治“气短”还需“同网同价”
2014年07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7月2日讯(记者 李运恒 王晓霜) 1日,“气化滨州”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扩大)会召开,记者在会上了解到,为进一步扩大气源,将对现有各路气源及新建管线统一调控。
  据统计,2013年,滨州市各类天然气销售量5.3亿立方,同比增加了45.3%,比2010年翻了一番,迅猛增长的燃气用量让本来就“吃不饱”的滨州气源更加难上加难。目前,全市城区居民生活使用管道燃气比率只有30%,远低于全省平均气化率42%水平。据抽样调研和预测分析,未来五年内,全市天然气消费需求量急剧上升。
  “最大的问题还是缺资源。”市发改委副主任刘连营介绍,目前,滨州市境内供气的仅有中石油沧淄管线,这条按照为京津地区天然气调峰功能设计建设的陕京干线末端支线先天不足。该线初始设计输气约8亿立方,面对沿线沧州、德州、滨州、淄博日益增加紧迫需求,而滨州市恰恰处于该线末端,常年处于被降压、减量状态。
  线路末端的“尴尬”让滨州感到了“气短”,让加气不再困难已经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由于天然气经营体制和供需不平衡矛盾导致的冬季“气短”问题,滨州市近年来一直在研究相应对策。刘连营介绍,进一步扩大供气来源、建设统一的公共基础设施、构建城乡“一张网”以及“同网同价”是缓解“气短”的出路,而最重要的是先确保民用。
  “扩大供气来源最主要的还是的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三桶油’的合作,”刘连营说,“三桶油”都是具有生产、销售和供气能力的上游专业天然气销售企业,加强与他们以及当地石油、天然气、工业煤气等生产企业的深度合作,能保证滨州市获得持续、可靠并不断增量的气源来源。
  当然,要想满足整个滨州市民用、工业用、公共服务用气量,仅仅依靠“三桶油”是不够的,滨州市必须建立市级天然气输配公司。“目前环海管道输配气公司已设立完成,将全权负责滨州黄河南、北各自区域内城镇燃气的统一接收,并代理输配到各燃气企业和终端用户。”刘连营介绍,环海管道输配气公司将代表政府与中石油、中石化等上游气源企业签署区域供需合同。同时,环海管道输配气公司有对区域内各类燃气输配、经营企业处置资产的优先受让权,根据每年资源和需求的情况进行调剂分配,确保气源供应,实现滨州市天然气的统一调配,统一价格,最终实现“气化滨州”。
  “即便这样也不一定能解决全市燃气用量紧张的问题,还应该构建滨州市城乡一张网,做到同网同价。”在刘连营看来,暂停各县区政府对本区域内天然气特许经营权的受理工作,让市域内的特许经营权由市政府来统一管理,才能为引入新气源、吸引行业骨干企业入驻创造优越的市场环境。“坚持以市场换气源,以气源和供气能力划定市场,对已获得特许经营企业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刘连营建议,在建设输气管网工程时,要对全市高压、次高压管网进行整合,“这样避免重复建设和垄断经营,实现输配气分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