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胜利:《李二嫂改嫁》是吕剧的里程碑
2014年07月24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大众文艺讲堂是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省作协主办的大型系列公益讲座,每周邀请一位省内文艺界专家举办讲座。7月19日,国家一级作曲、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剧传承人栾胜利做客大众文艺讲堂,与大家一起分享“《李二嫂改嫁》是吕剧的里程碑”。
《李二嫂改嫁》是吕剧的里程碑。这个戏从1952年一直到1957年前后大约八年的时间一直在不断地改。现在咱们排一些新戏,一般一两个月,从剧本一直到音乐基本上就排完了。回过头来看一看《李二嫂改嫁》整个的创作过程,我觉着非常有意义,非常有意思。
有些老同志可能知道,老吕剧到底是个什么样?怎么《李二嫂改嫁》就成了吕剧发展的里程碑呢?
我不是搞编剧的,我是搞作曲的,你要想写曲就得先看剧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李二嫂改嫁》这个剧本,太好了。
这个戏1951年就着手准备,1952年根据当时王安友同志的一本同名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的。那时候有一帮新文艺工作者,他们被调到省里来,成立了山东地方戏剧研究室。他们的任务就是到全省各地去搞调研,看看山东到底有哪些地方剧种。他们下去待了一年多,回来整理以后,发现老百姓最喜欢的、影响面最大的是吕剧,所以决定先搞个吕剧尝试尝试。搞吕剧尝试的时候,第一个先用的《小姑贤》,在《小姑贤》的基础上又弄了《王定保借当》,在《小姑贤》、《王定保借当》这些基础上才开始了《李二嫂改嫁》的创作。
《李二嫂改嫁》是建国以后配合着新《婚姻法》的宣传创作的一个剧本。这个剧本的特点是具有浓郁的山东地域特点,语言生动,说的话是山东的地方语言,但又不是以济南官话为标准的,为了统一,每一个戏中的人物形象都非常鲜明。
这个剧里边有九个演员,三个男的、三个年轻妇女、三个老太太,这九个人每一个人都那么生动。三个年轻妇女,一个是李二嫂,李二嫂一开始又老实又受气,在婆婆面前唯唯诺诺,是一个典型的解放初期农村妇女形象,后来在主任的帮助下,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冲破了枷锁,和张小六结婚,完成了她的心愿。这一个形象在人们心目当中是非常鲜明的。再一个就是朝气蓬勃、敢说敢做,自由恋爱的代表小青,她的形象和李二嫂完全两码事,她是自由恋爱的代表,上场以后有说有笑、嘻嘻哈哈,泼泼辣辣。再一个年轻妇女形象就是妇救会主任,妇救会主任是农村基层干部形象,但是她那个干部形象打眼一看就是一个自家大嫂,从言谈话语、表情,到劝说李二嫂改嫁,一点儿也没有官架子,那时候农村基层干部就是这个样。这三个年轻妇女,一人一个形象,她们的语言、表演非常有特色,个性鲜明。
再一个就是这个剧本的道白和唱词太好了。道白和唱词都那么生活化,都那么深入浅出,而这些大实话又把人物内心的想法表达得入木三分。
比方说天不怕,她觉得李二嫂可能和张小六有点儿关系,就指鸡骂狗地骂李二嫂,“死鸡把我活气煞,从来不听老娘的话。当初我算瞎了眼,花钱把你买到家!鸣不打你蛋不下,闲得你整天把墙爬。你为啥这么不正经,引得那公鸡咯咯答?野得你白天满街串,疯得你晚上上不来家。只要离开老娘的眼,你奓撒着翅子就胡扑拉”。这些词太生动了,就是些农村泼妇骂人的话,但是把它艺术化了。这些词都是从生活当中提炼出来的,也说明当时的编剧他们的确有生活——农村的生活。
当时有多少个同志参与这个剧本创作呢?有八九个同志一块儿写,最后由刘奇英同志执笔。
《李二嫂改嫁》1954年华东汇演以后,1955年到北京去汇报演出,北京专家对这个戏的评论是什么呢?有人说《李二嫂改嫁》就像封存在地下多少年的陈酒,醇厚,香甜。我觉得单单从剧本这个方面来说,它就给《李二嫂改嫁》整个的戏奠定了一个非常大的基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