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初试显身手
2014年07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许 晨
  一路劈波斩浪,我们的“蛟龙”号乘坐着向阳红09科考船,经过台湾海峡,进入广东、海南沿海,温度明显高了起来,甲板上升腾着蒸人的热浪。很快,驶到了本航段的第一个目的地——我国南海某海域。船渐渐停住,风也小了许多,周围没有了行进中的浪花,只有一圈圈涟漪在四周荡漾。整个海面一片湛蓝,蓝得像一块块玉石似的,灿烂的阳光铺洒在上面,锃明瓦亮,又如同一面硕大的镜子,映照着广阔的天空。
  啊!南海,美丽富饶的南中国海!我还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不,是身在其中观赏你。此刻耳边情不自禁响起了幼年十分喜爱的那首儿歌:大海大海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蓝?大海笑着来回答,我的怀里抱着天。曾经,我在渤海的北戴河避暑,在东海的舟山群岛旅游,在黄海的胶东半岛上生活,祖国的四大海洋各有千秋,但感到似乎南海最是碧波万顷、蓝得醉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家园,华夏儿女一定要好好地守护。此时,海面上不时地掠过一个个亮点,宛如麻雀似的飞了一段又落下了。船员说:那就是飞鱼,能够一下子飞出一二十米呢。正说着,只见飞起一片来,像是鸟群低低地掠过海面,神奇而壮观。
  在驾驶台上,我看见舰长陈存本一边举着对讲机,一边指点着驾驶员操作。原来今天是执行此次航段的第一个任务:超短基线标定。自从到达南海目标海域以后,向阳红09船上的船员和科考队员们就行动起来了,轮机部门保证机器正常运转,船长带领大副、二副等人操船,实验部门配合作业。而深海管理中心和提供有关仪器的人员,则分别实施作业:在“蛟龙”号上装一个仪器,下潜深海后不断发出信号,母船上的接收装置可以确定它所在的位置,避免失联和碰撞。
  下午四点多钟,船上的广播喇叭通知:现在回收信标,请有关人员甲板就位!我马上拿着照相机出了舱室。此刻天已阴沉下来,飘起了零星雨点。这就是南海的天气,瞬息而变。许多身穿蓝色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的工作人员已经做好回收准备——信标机上捆绑着四个橙黄色的标志球,船员操作按钮解锁,球体即会浮上海面。船上的人看到它,开船靠过去,用长钩将其钩住,就可以把信标机回收上来了。
  从船头到船尾,人们睁大眼睛,在海面上寻找。驾驶室设在高处,看得清楚,通过喇叭指示着方位:右前方三十米。我们一齐涌到右舷前甲板,不一会儿,有人发现了目标,大声喊着:在那儿,我看见了。哪里?哪里?大家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四个橙黄色的球状物,在蓝色的海面上十分显眼,随着海浪上下漂浮着。几名拿着带有长绳“勾连枪”的人奔到船边,不停地往海里边扔去。
  船在行,水在流,长钩子一次次落空。那几个“圆家伙”很快飘过了船头,人们一边喊着一边沿着右舷往船尾跑:在那儿,快扔啊!终于,有一人的长钩起了作用,止住了它们“逃跑”的趋势。其他人连忙增援,又扔下几个钩子牢牢抓住,而后七手八脚地像拉渔网似的拖上来。据说,这只是1000米海深的标定,今天晚上还要到另一个目标海域,进行3000米海深的标定作业。
  最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密切配合,顺利完成了两套超短基线系统校准,精度、性能等数据均达到预期目标,能够为“蛟龙”号水下作业提供有力的定位保障。“蛟龙”团队今年初次上阵,便发扬了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显露出不凡的身手,为下一步征战深海大洋打下坚实的基础。好啊!广阔秀美的南海,此时,你就是祖国母亲放飞的平台,我们将在你的护佑和祝福下奔赴浩瀚的太平洋,去实现“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梦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