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论坛
2014年09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近日,澳门恩平同乡会会长冯活灵回乡设立总额3000万元的高考专项奖励基金,考取北大、清华的当地考生将能得到至少一百万元的奖学金以及一套洋房,相关的学校和教职人员也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奖励。捐助者称,此举是为了扭转优质生源流失的现状,重振恩平教育事业。消息一出就引起了一番激烈的讨论。
  重奖“尖子”不妥
加剧教育不公

□戴先任

  关心家乡公益事业并没有错,但这种奖励方式,只会让学校与教师更偏向于对一些尖子生的辅导与教育,势必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造成教育不公。这就如同体育的举国体制一样,只是培养了几个奥运冠军,但全民体质却并没能上来。而且在这样的激励下,容易助长应试教育的气焰,让学校教育变得更为功利。
  可以和冯活灵先生进行比较的是去年年底逝世的邵逸夫先生,邵逸夫与冯活灵一样,热衷于公益事业,投入教育事业,但他并没有设立对这些高考状元们的奖励基金,他在全国各地修建了近千所“逸夫楼”,这些“逸夫楼”让所在学校和所在地区的所有学子受益,邵逸夫虽斯人已逝,“逸夫楼”却长存。
  只有普惠大众,而不是急功近利、区别对待,才是真正的公益事业,反之,则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一些地方政府动辄对考上名校的学子予以重金奖励,犯的也是这种错,但因为其动用的是地方财政,则更受到舆论的质疑,也更应该及时改过。
资助方式再变
也难解生源流失

□马红邑

  类似这种民间资助教育的行为,只要不违法,制定怎样的奖励标准完全属于资助者的自由。实际上,各大高等院校都设有各类社会奖学金,以鼓励那些在某方面突出的学子,其标准也都是择优发放的。同乡会作为一个地方民间组织,支持家乡的教育既符合回报乡里的传统,也鼓励了优秀学子的热情。想必冯活灵先生必然是出自对家乡拳拳之情才愿意做这些事。至于高考这一现存制度引发的素质教育的争议并不应该构成人们批评捐助者的理由,那不是后者的义务。
  对于恩平当地来说,生源流失这一现象背后必然有着深层次的综合性因素。简单地说,在当今自由流动的社会环境里,有条件的学生流向更高水平的外地学校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单纯依靠物质奖励,不管它来自民间还是财政,恐怕都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教育质量如果上不去,学生和家长终究不会买账。
  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生源流失只是显性压力,其结果无非是考上一流大学的学生少了。而现实中的教育短板可能更多,成绩不佳者的毕业去向问题,学业成绩外的能力培养等。这些问题大多被教育业者所忽视。所以,对于教育这一综合性的工程来讲,政府部门更应该做的是加强基础投入,弥补教育的短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