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凛然斗权奸
2014年09月10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王庆新
京剧《大探二》是“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三折戏的简称,又合称《龙凤阁》,京剧骨子老戏,清道光年间即有演出,至今仍活跃在戏剧舞台上。这出戏演绎的是明朝万历年间一场篡位与保国的政治斗争:老王晏驾,太子年幼,李艳妃登基垂帘听政。太师李良图谋篡位,设计诱使李艳妃答应把江山“暂让”他“执掌三年五载”。定国公徐彦昭、兵部侍郎杨波关键时刻挺身护国,联手锄奸。
“大保国”一折,围绕君位能否“暂让”展开激辩。李良提出“暂让”的理由是:“今当进宝年号,犹恐各国王子前来进宝,观见我朝珍珠帘内女皇登殿,必起一番风波。”显然是无稽之谈,却被缺乏胆识和从政经验的李艳妃采纳了。她表示“满朝文武,亲不过你我父女”,愿把江山让与太师执掌。朝中众臣多为自保而屈从,唯有徐彦昭、杨波二人公开站出来反对。他们赶上金殿连奏三本,大讲先皇创业不易,痛陈历史上为篡位臣弑君、子弑父、兄弟相残的教训,大义凛然地揭露“李太师谋位的心肠”。无奈李艳妃执迷不悟,不仅铁心“要让、要让、偏要让”,还口出恶言:“从今以后,有事无事,不与徐、杨二大奸党相干!”所幸徐彦昭官高爵显,握有先皇御赐铜锤,可以“上打昏君,下打谗臣”,李良父女对他们一时也奈何不得。这一回合的斗争,权奸李良似乎占了上风。
转机出现在“探皇陵”一折。七天七夜之后,杨波秘密调兵入京“保护皇陵”。徐彦昭先行一步到达,正在灵堂祈祷先王爷英灵“保佑着杨家将及早回头”(说明调兵行动是徐、杨共谋的),见杨领兵到来喜出望外。二人决定再次入宫进谏。这一折剧情看似平淡无奇,细品却大有机趣。皇陵是皇家的标志性建筑,是正统皇权的象征。徐、杨打出“保护皇陵”的旗号,就占据了“道义”高地,也为他们私自调兵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二人拥兵在手,以实力做后盾,胜利的天平就开始向他们倾斜了。
果然,待到“二进宫”一折,斗争形势发生根本变化。李良封锁昭阳院,篡位野心暴露。李艳妃察觉到乃父果真“想篡龙楼”,悔恨交加。徐、杨的到来如救兵天降,她急于向他们哭诉“朝中不得安康”。徐、杨二人却“以退为进”,揣着明白装糊涂,说有什么大事“你就该请太师父女们商量”。李艳妃不得不说实话,“太师爷心肠如同王莽,他要夺我皇儿锦绣家邦”。李艳妃这句话不仅为徐、杨二人平了反,而且为这场斗争定了性,使徐、杨在“道义”上的优势进一步加强。这还不够,徐、杨还要再逼她进一步。她要以国事相托,徐以“年迈”为由推托,杨不但不接保国重担,连兵部侍郎(国防部副部长)的差使也要“撂挑子”,直到把她逼到退无可退,以致怀抱太子下跪,“二卿不把国来掌,哀家跪死在昭阳”,徐、杨才表明态度,果断出手,剪除权奸李良,取得了保国斗争的最终胜利。
观众爱看《大探二》这出戏,首先是因为它表现手法独特。试想这样一场复杂的政治斗争,该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但这出戏没有刻意去讲故事,而是更注重展现京剧唱腔艺术的魅力。为此,全剧才设计编排了那么多美轮美奂的唱段,“二进宫”一折中才有一人坐着、二人站着、三人一递一句“咬”着唱的场面,可让观众过足“听戏瘾”。“待要听二进宫”,可谓一语道中该剧精髓所在。其次是观众喜欢剧中徐彦昭、杨波这两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古往今来,贪官污吏都是国家蛀虫,犹今之所谓“大老虎”者,穷奢极欲、无法无天、害国害民,让人切齿痛恨。观众乐于看到有徐、杨这样的忠贞之士挺身而出揭露他们、斗倒他们。而要斗倒这样的大贪巨奸,不仅需要正义和勇气,也需要策略和智慧。徐彦昭、杨波正是具备这些品格和能力的人,因而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敬重。
(本文作者著有《京剧优秀剧目欣赏》一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