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教,如此方式应out
2014年09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校园声音 
  金风秋雨中,各地校园陆续开学了,教师节也渐次临近。列位,可不要小看了这平淡无奇的“双节”,它对于讲究人情往来、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而言,实属是一种难得的契机。试想,趁此“大好时机”到老师家中坐一坐,拜访一下,表达尊师重教的心意,既感觉自身倍有面子,也能让孩子在课堂上所受到的“关注度”更加深一些,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笔者和已为人父为人母的同学交流时,却发现了几种迥异的观点:有的认为,表达“心意”就应当跟风逐流,别人咋做我照办,这样才能体现出对老师的敬意;有的却认为,尊师重教没有错,关键是心要真诚,与送不送礼物关系不大;还有的认为,对待老师和对待身边的朋友同事那样的方式来处就行了,比方外出旅游,都习惯性给同事、朋友及家人带点礼物,和老师交流也应如此。
  咋样才能体现对老师的尊重?这是摆在每个家长面前的一道实实在在的考题。
  尊师重教,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师说》曾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尊师重教,既是表达对“教书育人”的敬意,也能体现老师的贡献和价值。但是,尊师重教不应当仅仅体现在口头上、体现在过节时,它是一种无法用标准统一、无法用价格衡量的情感,千金难买,意义深远。那种动辙名牌“开路”、面子当先,一味用价格和“标准”来衡量尊师的方式,使这一行为变了味、走了调,应当“OUT”。
  拜访不拜访,表面上看是个尊师重教的话题,实质上却折射出家长自身的“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试想,如果人人都想着和老师相处好,让孩子得到重点“关照”,那么教育公平岂不成了空谈?如果人人都争抢着向老师表示“心意”,那么教育岂不成了一场赤裸裸的交易!如此行为,对家境较差的家庭是一种负担和尴尬:如果向“标准”看齐,本就瘪瘪的荷包根本承担不起;若是不表示一下“心意”,孩子会不会为此被“备受冷落”?如此行为,不仅与当下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相悖而行,还败坏了师德,更为孩子幼小的心灵植下了一颗“入校读书,关系开路”的庸俗种子,可谓百害而无一利之举。在家长们看来,关乎到孩子在老师心中的关注度,不送礼这心里还真不踏实。
  “送不送”是一种当下存在的现象,说到底就是把和老师的交往、交流的这一平常行为,做的有点扩大和极端化了。笔者以为,不论老师还是家长,核心点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和老师加强互动,对于跟进孩子的状况益处良多;但是,在学习教育这一问题上,家长和老师都是“配角”,孩子才是当仁不让的“no.1”。那些想方设法和老师套近乎、“拉门路”的家长,多半都是存在惰性心理的家长,觉得有了老师的“照顾”就省心省事,却忽略了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教育引导作用,值得反思和反省。
  笔者以为,尊师重教,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复杂,老师们缺少的不是有价的礼物,而是无价的尊重!如果真的尊重老师,送不送礼只是一种形式,平时一声简单的“老师辛苦了”,会让老师的价值和奉献得到肯定,一条平常的祝福短信也是寄托尊师重教心意的好平台。如果把这一切都做好了,我们还会为了过节是否“表示”心意而烦恼吗?  (张海亮 王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