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位逝者刘公岛海域魂归大海
今后,威海将不定期安排海葬活动
2014年09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7日,家属在为逝者抛撒鲜花。 记者 陈乃彰 摄
     本报9月17日讯(记者 许君丽 通讯员 尹传田 林伟强) 17日上午,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66名逝者骨灰撒入刘公岛附近海域。据了解,这是威海第四次举行海葬活动,共200余名逝者魂归大海。近年来,骨灰海葬这一绿色环保的丧葬方式逐渐被人们接受,今后,威海市将不定期安排海葬活动。 
  骨灰撒大海,情意留人间。上午8:00,刘公岛旅游码头,一艘白色海葬船停靠在岸边,全国各地的逝者家属集合完毕,凭海葬证书、身份证免费领取鲜花、手套、证件,按海葬活动的编号,依次领取逝者骨灰登船,随后,海葬船准时从码头出发。当日,威海天气阴沉沉的,下着零星小雨,逝者家属们的心情也沉甸甸的。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航程,海葬船来到骨灰海葬的预选海区,国家5A级风景区刘公岛外海、主航道内侧。伴随着葬礼进行曲,海葬活动正式开始。 
  与往年一样,海葬船分为上下两层,一楼舱外固定了8个上宽下窄的铁质类似漏斗的装置,海葬时,逝者家属通过这个装置将骨灰撒入大海。为了让活动井然有序,海葬活动分组进行,由工作人员宣读每批次的序号,每次撒放时间约5分钟,祭奠时间约10分钟,之后进行下一批,依此类推。伴随着葬礼进行曲,逝者亲属们将鲜花摘下花瓣,伴着骨灰撒入大海,剩下的枝叶全部回收,确保海葬活动的真正环保低碳。上午10:00,海葬船准时返航到旅游码头,第二批次的逝者也登上船只,在碧波荡漾中,亲人们将逝者骨灰撒入海中。 
  记者了解到,今年,约有80余名逝者家属报名参加海葬活动,由于时间、天气和路途的原因,最终66名逝者参加了海葬,其中,威海本地42人,外地24人,最远的甚至有从新疆专程赶来参加的。
  由于船只条件有限,最终分两批进行,分别是8:00、10:00出发,海葬活动顺利结束。在海葬活动的准备方面,威海市民政部门的服务逐渐规范完善,从最初的骨灰寄存到鲜花提供,从海葬的手续办理到海葬地点经纬度的保存,都让逝者的家属心里感到安定。
  今后,威海市将不定期举行海葬,具有威海市常住户籍死亡居民的骨灰进行海葬,免收4名丧属船舶使用、可降解盒、鲜花、手套、礼仪、海葬证等服务费用。对非威海市常住户籍死亡居民的骨灰海葬,按500元标准收费。
DV录下岳父母海葬的永恒瞬间
  上午8点,第一批次逝者在亲属的陪伴下,踏上了海葬船,开往指定海域。在这些人中,手持DV的史先生格外显眼,从亲人领取逝者的骨灰、鲜花,到登船撒骨灰,到录下威海大海的风景,他都全程录制。
  史先生说,被撒骨灰的是他的岳父岳母,陪同来的是他的妻子和妻子姐姐。“老人是黑龙江的,以前曾经来威海住过一段时间,对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非常喜欢,希望能留在这个城市中。”老人去世后,在征得所有亲属的同意后,最终决定把老人的骨灰海葬,魂归大海。史先生说,因为各种原因,很多亲属没能亲自来送老人一程,所以他录下这个过程,让大家都能看到老人走的最后一程。
记者 许君丽
兄弟俩从新疆送父母骨灰回故里
  17日上午,从新疆乘坐两天两夜火车赶来威海的柳家兄弟显得风尘仆仆。柳先生和弟弟是前一天中午赶到威海的,在威海市公墓管理处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办好了海葬相关手续,当天,他们将代表家人,亲手将父母的骨灰撒入大海。 
  柳先生说,父母是威海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参军去了新疆,虽然自己和几个兄弟姐妹都是在新疆出生的,但是父母始终对威海这个故乡念念不忘,去世时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落叶归根。柳先生和兄弟姐妹们长大后四散各地生活,父母的骨灰去处让他们很为难。在网上看到威海举行海葬活动的消息后,经过商量,最后,大家决定送父母回威海,魂归碧海。虽然老人已经不在,但是作为儿女,他们希望能实现老人的遗愿,在威海这片大海中,父母能够安息。
记者 许君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