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小天津”沉浮录
2014年05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会通河临清段整治后,又见运河边打鱼的场景。   本报特派记者 张中 摄
  19日中午,因为生意不多,在临清锅市街经营笼屉生意的张保录眯了一会儿。         本报特派记者 张中 摄
     竹杆巷、临清贡砖、清真八大碗……尽管北方运河早已断航,临清这个运河重镇仍刻着千里运河的深深印记。临清因运河而兴,也因运河断航而褪去繁华。在京杭大运河沿岸,像临清这样的城市不少。
  19日,徒步大运河考察队走进漕运咽喉临清市,倾听老临清人的故事,感受古运河文化与现代的撞击。
  本报特派记者 马云云 乔显佳 张榕博 发自临清                     
昔日繁华:商铺棚子个挨个,阳光都照不进来
  “这运河啥时候能通船?”19日上午,临清老城,80岁的宋老太太提壶出门打酱油,路过运河时,她跟街坊聊天说。
  临清人对大运河的感情不是一两句话就说得清的。在京杭大运河上,临清是有名的漕运咽喉,有“小天津”的美称。运河边的竹杆巷,当年因做竹货而得名,如今两侧仍保存使用板搭门的老商铺。
  柏立成就出生在这里。他说,当年这里两侧商铺搭的棚子几乎快挨到一起了,阳光都照不进来,竹货做好就送上运河拉走。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仅靠三月四月集会上卖的货,就够商家吃一年。
  运河沿岸,赫赫有名的临清钞关正在复建,尚不向游人开放。当年,大批船料商税就从这里征收。据记载,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征收的船料商税八万三千余两,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占全国课税额的四分之一之多。
  航运把各地的人带到这里。南来北往的漕船24小时不断,船员上岸休息、娱乐,带动沿河商业发展,成为闻名一时的都会。景德镇的瓷器、辽东的皮毛、河南的牲畜、济宁的布帛、江浙的茶叶、临清自产的帛、哈达等,在这里都能找到。
  世代居住在鳌头矶的夏师傅对往来船只印象深刻,“汽笛一响,就是要靠码头了。”他说,在过去,“乘船下天津”是临清人的一句口头禅。
今日印记:东南西北的小吃在这儿都有
  直到现在,运河文化的基因仍流淌在这座古城的血液中。临清运河文化爱好者刘英顺分析,常年的对外交往,让临清人既像京城人好礼节,也学习了南方人的精细打算,更有山西人的豪爽,而且经商意识很强。
  18日晚接近12点,临清一家街边小店里,还有不少食客在吃夜宵。刘英顺说,这就是当年漕运让临清人养成的习惯。来往商船日夜不息,沿河商铺半夜照样营业,临清人养成了吃夜宵的习惯,延续至今,不少饭店下半夜照样经营。
  在临清想吃上美味一点都不难,清真八大碗、捶鸡面、温面、烧麦……刘英顺介绍,万历年间来往临清的主要是徽商,清代以晋商为主,民国时则以京津商人为主,每个时期的商人带来不同的饮食文化,让临清小吃独具特色。
  19日中午,临清老城一条路边,一个卖生活用品的小摊上传来京剧声,摊主边听边拿着痒痒挠,背过手去挠着背。临清人爱听京剧,很多人都知道。刘英顺说,当年徽班进京时,落脚在临清码头,总要演出一段时间,就把京剧带到了这里。
  就在不远处,矗立着一群并不算老的徽式建筑,白墙灰瓦马头墙。这让随行的济南社科院副院长、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张华松教授感到震撼,“看得出当地人对文化传承的愿望,他们有这方面的意识。”
一城之憾:很多南方人都不知道临清了
  繁盛随着断航逐渐褪去。上世纪70年代,北方大运河断航,临清也进入另一个发展时期。
  锅市街——临清曾经卖锅的地方,仍有几户做竹货的商铺。75岁的田宝珠在屋里打竹帘。田家做竹货,他是第三代,儿子、孙子也继承手艺做这行。但如今生意远没法和过去比,“比以前难做多了,还不如打工挣得多。”
  在老城,做老手艺的人家已经不多。断航后,临清的产业发生变化,曾经畅销的皮货、哈达、丝绸等渐渐淡出,被纺织、轴承生产等替代。
  临清人心中多少会觉得遗憾。“我们繁盛的时候,跟济南差不多。”住在老城的庞女士说。
  在刘英顺看来,夸耀的背后,实际上是失落。现在很多南方人都不知道临清了,所以介绍自己时,他只好说自己是聊城人。
  临清人对临清的再次崛起充满期待。“我们都愿意保护好运河,城市好了我们也跟着好,最好能通航,再跑起船来。”在运河边散步的一位市民说。
  临清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表示,运河文化是临清的一张名片,临清就是要靠运河打响文化品牌,用文化的潜力和影响力再次繁荣。当地会抓住时机做好发展文章,“重现当年神采”。
临清再腾飞,可深挖运河文化资源
  运河带走了昔日繁华,现在,临清这样的城市还能靠大运河打什么牌?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教授王晨光说,临清的老城区保留得相对完整,包括当地人世代传承的生活方式都有保留,十分难得。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他建议临清把这些资源转化出来。
  济南社科院副院长、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张华松教授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说,有些运河城市在运河衰落后及时转型,重新进行产业布局,走出了新的发展路子。而临清在陆路交通方面优势不明显,所以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虽然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但相比明清通漕时期,仍有巨大落差。如果仅靠发展工业,临清没有特别的资源优势,所以他建议临清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利用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加强对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调查、研究和提升,进行高水平的科学规划和建设,发展具有浓郁临清特色的旅游观光业、休闲产业及服务业,打造“江北运河第一名镇”。
   本报特派记者 马云云 乔显佳 张榕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