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参战的荣成三将士
2014年07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申之
   □李继发
  荣成将军县(市),享誉海内外。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中日甲午海战中,荣成也有诸多将士参与其中:在甲午海战中对日作战立功被晋升为“把总”,民国时期又因军功擢升陆军中将的王宝山;荣成成山镇黄埠山前村在黄海海战中英勇作战的刘中福;北洋海军来远舰文案李申之。

  荣成将军王宝山
  据民国时期的《荣成县志》(手抄本)记载:“王宝山,字耀崑。貌魁梧,有干略,幼隶军籍。甲午中日之战有功,补千总。入民国,擢任安武军统领。时江淮间盗氛方炽,调防定远淮河间剿抚兼施恩威并用,防区得以安谧。加陆军中将衔,简任将军府将军。”
  从笔者对成山镇十几位80岁以上老人的采访中得知:王宝山,1867年生于山东荣成市港西镇芹夼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据成山二村94岁的田喜麟老人讲,听老人说,王宝山到北京后,刚开始在一家烤鸭店当伙计。后来,为了当兵吃粮当了北洋海军。
  王宝山当练勇后,听从指挥,训练刻苦在官兵中口碑好,很快升为“千总”。在甲午海战的一次战斗中,我方军旗不幸被炮弹打掉,敌舰人员蜂拥而上,在这千钧一发时刻,王宝山不顾生死,冒死保住了军旗,挽救了军舰和舰上官兵,战斗结束后受重奖,并晋升为清军的“把总”(相当清朝六品官)。
  进入民国后,他升任安武军统领。当时,江淮、定远一带战事频起,民不聊生。王宝山奉命率部剿灭盗贼,维护社会治安。到任后由于他身先士卒,深入防地,体察民情,恩威相施,平定了江淮地区的叛乱,保住了江淮一带的社会安宁。他军政在先平乱治理有功,被擢升陆军中将。此后因安民功高,享誉当时,在军中功高德隆,被选为京城将军府将军。
参加黄海海战的刘中福
  1881年,清政府派丁汝昌统领北洋海军,将威海作为北洋海军舰只屯泊之所。就在这个时候,北洋海军开始从威海、荣成沿海一带招募练勇。
  刘中福1867年出生,荣成市成山镇黄埠山前村人。他到北洋海军当兵,应当在1887年(光绪十三年)威海海防工程全面展开以前。甲午战争的第一仗是在黑驴岛以北的黄海海战。在黄海海战中,刘中福所在的“定远”舰表现尤为出色。“定远”舰受弹伤159处,但将士毫不畏惧,果敢沉着,坚决抗击。甲板中弹起火,烈焰汹腾。舰上官兵一面救火,一面抵敌,终将大火扑灭。在“定远”舰同日本军舰的战斗当中,刘中福掉入大海,所幸抱住一块船板,在大海中漂浮,后在旭口海岸被人救起。
  关于中福落水得救,当时还流传一个故事:中福落水后,海天茫茫,一片阴冷,他的水性有限,开始一段还能轻松游动,可是在海浪中折腾了一个时辰后,便逐渐感到力不从心,难以坚持。可就在这紧要关头,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感到身子下面有什么东西托着他,不再用力划水,身子就能稳当地浮了起来,大半夜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天刚蒙蒙亮,就可以看到海南边的山和房子。这时,他又不知不觉地踩到了海底的泥沙。于是他鼓起了全身的力气,向海边那个村子跑去,发现竟到了自己媳妇的老家——港西旭口村。
  黄海海战遇险得救后,中福回到了家乡,一心一意生产劳动。他不一定知道,自己参加的这场大战对于中国命运发生的巨大影响。
来远舰文案李申之
  李申之,字锡亭,(1878—1961),山东省荣成市成山镇马山蔡家庄人。李申之志存高远,去北洋海军当了水兵,经学习后分配到“来远”舰任文案。
  李申之在舰上与驾驶二副谢葆璋(著名女作家冰心的父亲)志趣相投,结下深厚友谊。甲午战争后,为培养海军人才,1902年清廷在烟台嵩武军左营旧址设立海军练营。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又在嵩武军右营旧址兴建校舍,由谢葆璋负责筹建,并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完工,改称烟台海军学堂。李申之于1906年参加烟台海军学堂第三届驾驶班的学习。
  在校学习期间,李申之以其卓越的才能,深得海军提督兼学堂筹办萨镇冰和谢葆璋的赏识。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担任海军协教官,1914年又升任烟台海军学校正教官。1915年调至交通部吴淞商船学校任学监。在民国早期海军教学及回归故里后,他秉持教育救国理念,大力兴办地方教育。195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甲午风云》剧组来荣成成山镇拍摄外景,李申之利用曾在来远舰服役熟悉北洋海军生活战斗情况的条件,义务为剧组绘制清朝的龙旗和北洋海军军旗以及水军官兵的武器、衣服与装饰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