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戏
2014年11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鞠君

  灯戏,不是戏的种类,而是晚上点着灯看演出各种戏的总称。因为那个时代没有电。听老人们讲,很早以前,我们胶东这个地区就有灯戏,但最盛行的应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农闲时,特别春节时,基本上村村都演灯戏,人人看灯戏。有的村子稍大一点,本村就有传统的演戏班子,衣饰、鼓乐,习称“戏箱”,可演整场剧,稍小的村子可演多是小戏种或者是大戏的片断。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已上小学,只要村子里要演灯戏,我们学校下午就放假,戏台就在我们学校里,也就是我们的操场,所以下午就要放假,在我幼小的心里,灯戏是我们的小“乐园”。
  午饭后,小伙伴们不约而同地来到戏场,年级高的同学还可以帮大人们干点活,搬桌凳,扛木竿等,我们稍小的走到那只有被大人们驱赶的份,看来干“义工”是没有我们的份。干脆我们就玩自己的,于是趴猫儿(就是捉迷藏),骑马大战(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身上,两组对打),“火热的战场”使我们忘掉了一切,当突然听到有人喊“快看戏箱来了”,“战争”也就结束了,我们得赶快去“占场儿”。
  “占场儿”就是在戏台前,用树枝在场上画个圈,留着自己的家人来看戏,这个圈表示是我的地盘,为防止别人侵占,有的人干脆脱下上衣用石头压着,占完场后,每组留下一个人看着,其余的人回家吃饭拿凳子。多数人是回家搬小板凳、马扎等,饭多数是由妈妈来看戏时捎来的。
  一会儿,锣鼓先敲打起来,戏台是用大石条垒起的边缘,比平地高一大块,四周是用竹杆扎捆的。后面屏风两边有两个门帘,上面分别写着“出将”、“入相”,字当时是认得的,至于什么意思没有人去管它。戏台前沿两边有两块立着的石头,像晒粮场的碌碡,分立着,上面放着一个硕大的盘子,里面盛着点燃灯的油类。沿盘子边上放着用棉花裹着的灯芯草,八根搭得很均匀,一根一根地沿着边缘摆放着。天还不十分黑,人们就陆陆续续地来到戏场,这时我们就忙着寻找自己的家人。
  天色已晚,有人将灯火点着,在当时我们却有灯火辉煌之感,首选上台的是本村的村干部,每次都是先讲一些什么,他讲不完戏总是不能演出的,村干部的“报告”也有长有短,但是只要听到“下面演出开始”时,台下总会响起暴雨般的掌声。
  说实话,我小时候能记下的戏名还真不少,像吕剧《王汉喜借年》、《杨二嫂改嫁》、《小姑贤》、豫剧《小二黑结婚》、《花木兰》。京剧多一点,《徐策跑城》、《苏三起解》、《打龙袍》、《盗御马》、《辕门斩子》、《群英会》等很多戏名,还有一些地方戏,如《墙头记》、《跑四川》、《箍炉锔缸》等,但内容我们没有一场戏从头看到底,对我们而言灯戏是一个过程,不管内容,刚演出时,我们吃着东西,看着那些模糊不清的脸谱,后来便趴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
  后来,灯戏也有所改变,由油灯变成了汽灯(一种燃烧煤油,打气用灯罩的一种可挂着的灯),再以后就是电灯了,不过那时演出的多是“样板戏”,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电视、电影的出现和增多,灯戏就退出了舞台,也慢慢地被人们淡忘了。
  灯戏已成为过去,可在我的心里什么样的晚会总比不过我孩提时看过的灯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