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门三英烈”的守护人
抗日英烈后代张爱华30载守护烈士墓
2014年11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爱华(左二)与爱人、儿女们等在一起。(资料片)
   文/片 本报记者 陈伟 张帅  通讯员 井兴远     
  2014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新世纪之声 美丽中国”纪评表彰大会上,一位老人因老伴生病而缺席了。随后,组委会为她寄来了“着力实现中国梦优秀新闻人物”的奖杯和证书,这让她激动万分。她就是著名“一门三英烈”的后代,长清区崮云湖街道的张爱华老人。
父辈悲壮赴国难 身世坎坷得厚爱
  “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大举侵华,国土被践踏,人民遭蹂躏。出身于长清北大沙河畔西辛村张绪颢家的张仁卿、张文卿、张贻祯三兄弟相继加入了抗日的斗争当中。1942年,张爱华出生后不久,生母在她十三天时因病去世,九个月后,其父张文卿在敌人专门的抓捕中壮烈牺牲。正当这个婴儿成为遗孤时,张贻祯的妻子鞠玉香毅然将襁褓中的孩子抱紧在自己怀里,从此开始了长达近六十年的母女恩爱情结。
  抗日战争中,张家三兄弟相继牺牲。解放后,张爱华被送到泰安烈士子弟学校学习,高中毕业后,她回到村里担任大队会计兼小学代课教师。1982年后,张爱华被安排到县建筑公司的人秘科、职教科工作,由于成绩优秀,先后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此后,张爱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先烈遗志的征途上增添了新的责任和动力。
痴心承志谏重议 居家汗注英烈碑
  每年清明,当地多所中小学师生都会到“一门三英烈”墓前接受革命教育。多年来,“一门三英烈”墓周围杂草丛生,让人感到荒凉。
  1984年秋,张爱华和爱人张正新承担起了纪念碑的设计、制作、安装任务。“我们先用铝合金条制作了‘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毛体大字和三位烈士生平的碑文外框,再用黑白水泥砌制纪念碑组合体块。”张爱华夫妇带领孩子们利用业余时间,克服麻烦和劳累,把碑文外框做得与原型无异,把碑体砌块做得坚固合缝。
  1985年清明前夕,一座高大、别致的纪念碑终于矗立在长崮路南侧的三烈士墓前。三烈士墓被长清县定为“首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评为“齐鲁百年名碑”(全省共120块),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处重要载体和红色景点。

感恩孝报功勋母 儿女皆成高材生
  特殊的家庭和身世,在张爱华的心灵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她觉得继承先烈遗志也应该体现在家庭的敬老爱幼上。爷爷、奶奶去世后,张爱华把养母接到了身边,让饱经风霜的老人晚年能过得幸福快乐。
  饮食尽量让老人可口爱吃,床铺方便舒适。有时间张爱华就带着孩子回家听老人讲故事,陪着老人到街上吹吹风、散散心。在建造纪念碑时,老母亲不听劝阻帮忙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每年清明,老人也不顾年老体弱执意去参加追悼活动。
  2000年冬,养母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张爱华悲痛万分,她遵照老人的遗嘱,以最简单的方式送别了母亲,实现了老人最后的愿望。
  对于孩子的培养,张爱华经常带他们到先辈的墓前进行理想励志教育,落实在成长细节上。大女儿在高考挫折面前矢志不移,终于跨进高等学府,成为博士,现在上海同济大学任教授;二女儿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在省城一家大型企业做经济师;儿子获得博士后,被选往美国进行科研交流,学有所成。

暮年心系青少年 红色园地勤耕耘
  1993年春,张爱华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开始从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的工作。每年清明扫墓,张爱华都会从长清城区乘车赶到纪念处,与青少年见面,鼓励他们要牢记历史,做新时代的好青年。
  2001年春,镇村对纪念碑周围场地进行了规划调整。张爱华积极配合规划行动,用机械推出了广场坪台,还自费购买了柏树苗、雪松,雇人进行浇水、培土、施肥。如今,苍翠的柏林覆盖着烈士的陵墓,六颗雪松枝繁叶茂、挺拔参天,守护着三烈士墓。
  当张爱华看到广场上土地松软,易生杂草,下雨后又泥泞粘鞋,不方便市民祭奠瞻仰时,就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将相关补偿金转为教育基地的维修、改造专用基金,对广场进行硬化施工。
  如今,“一门三英烈”纪念碑广场有了崭新变化,被济南市党史委定为“济南革命遗址”,在长清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标志碑揭牌仪式”上,长清区委对张爱华继承先烈遗志的奉献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