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年代可追溯到北宋,建有用于瞭望警戒的石屋
颇具神秘色彩的双泉上水庵
2014年11月28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文/片 本报记者 陈伟 通讯员 赵福平
长清区双泉镇历史上有两座著名的尼庵,而且全与泉水有关。一座是双泉镇驻地东南方向的双泉庵,双泉镇也因此尼庵而得名,遗憾的这座庵院已荡然无存了。另一座则位于双泉镇大张村东安台山麓水泉畔的上水庵,至今保存的比较完好。
上水庵占地约3亩,石屋用于瞭望警戒
大张村是双泉镇西南方向的一个普通村庄,从大张村中有一条通往村东安台山的大道,沿这条大道大约走上十来分钟,就能到达安台山山脚处神秘的上水庵。
整座上水庵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20米,总占地约3亩,规模比较宏大。令人惊奇的是这座庵院竟然为五进院落布局,无对称排列房屋,从现存的6座建筑来看显得极不符合常规,处处透露着一种神秘的色彩。
上水庵最南边的建筑为关公殿,是一平顶屋舍,殿长6米,进深4米,出厦1米。前厦建造得极为精美,廊柱、过木、池头、折沿全为青石精打。走进殿内发现四周皆绘壁画,只是残破无法看清,殿顶内有两根木梁支撑着21块石板,显得很是壮观坚固。穿过北墙中间的后门,就到了上水庵的山门即正门位置。
上水庵山门为一长宽各4米的方形建筑,券门脊顶,全石结构,门洞里外的构件特别精美,在向外的门额上题有篆体字的“上水庵”三个石刻阳文。从山门进得院内,可以看到毗邻这座山门而西的地方还有一座类似的石方屋建筑。
这座石屋的整体体量和山门基本一样,高度略矮,屋门略小,坐西朝东,所不同的是这座石方屋的屋顶结构,如同普通平房那样为檩梁苇箔,所以现在看来早就透顶了。
凡是到过上水庵的都可能对这座石方屋存有疑虑,有说是当钟楼用的,还有说是储藏室等等,其实这些说法都不对,只要我们看一下这座建筑的具体方位就能明白这座石方屋的功能。
这座石方屋除正脸与院内的西墙平齐外,整个屋子全部探在院外,南、西、北三面墙上的三个小长窗可以毫无遮拦地把山下三个方向的情况看个一清二楚,并且这座石方屋建造得异常坚固,由此可以看出这座建筑的主要作用就是瞭望观察警戒之用,因为作为全部是女性出家人活动的主要场所,整座尼庵的安全问题是当初的建造者和管理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东大殿和北大殿,建筑风格各有特色
从上水庵山门向北走不远,就到了这座庵院南小院的中间位置,然后向东拾级而上,就会到达上水庵的另一个院落泰山碧霞元君殿,也就是上水庵的东大殿。
绕过一人多高的石垒影壁,就会看到东大殿为一座三开间的房屋,屋顶起脊,青砖青瓦,屋脊两端的吻兽已无。出厦中端正门上方镶嵌一长方形的条石,条石的中间题写着“上水庵”三个正楷阳文以及清康熙二十四年的落款,字体端正俊美。
殿内供奉着泰山奶奶神像,四周绘有精美的岁寒四友壁画,殿顶木质檩梁托置着板砖,虽然年代久远,但没有透顶现象。整个东大殿除右前方的一点厦沿略有坍落外,整个建筑保存还算完好。
东大殿殿前的空地上有许多块残破的石碑,在南北两个方向有两方碑顶被人端置在两个石座上,这两方碑顶的中间偏下刻有“题名”和“流芳”字体。其中南边的这方碑顶阳面刻有二龙戏珠,阴面刻有凤鸟飞翔,雕刻技法细腻传神,是不可多得的石质艺术品。
从东大殿的位置下来向北,穿过一道简易的石门,就到了上水庵主建筑北大殿的院落了。北大殿为一三开间的平顶屋舍,石质结构,从正面看和普通民房一样。但该殿处处透露着别样的精美和雅致,尤其是大殿朝阳的外墙面,平齐如砥,宛如刀削。两边池头的下方刻有“风调雨顺”四个大字。正门外面的厅厦为全石打造,铆榫衔接得如木工般精巧,或是受风雨剥蚀的影响,前额上题写的字迹已无法辨认。
走进殿内,只见四周墙皮全部脱落,北墙正对殿门的位置是一神龛及供台,神龛内供奉的神像早已没有了踪影。但神龛供台制作得特别精美,保存到现在没有一点损坏。
在北大殿的东边位置,还有一个单独的院落存在,三间北屋现在已成了羊圈,从院落内残存的遗件来看,这应当是上水庵人员的食宿区。
庵院所有的建筑有近330年历史
从上水庵内散落在各个位置的残破石碑上我们了解到,大张村及其附近村庄在清代以前为肥城县属地,上水庵最早的建造年代可以追溯到北宋。从北大殿山墙上一块用作过梁的石碑上可以看出,在明代成化十四年由一位叫妙秀的道姑召集人员重修,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整个庵院所有的建筑是在清康熙二十四年完成的,有将近330年的历史了。
据上水庵山门里边一块当做台阶的残碑记载,上水庵东面所紧靠的大山叫安台山,庵院因为建在一湾清泉上水泉附近,所以此庵因泉而名,被称为上水庵。现在这湾泉水为一直径约6米的水塘,泉水碧绿澄澈,远远望去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绿宝石镶嵌在安台山下方的山坡上。
离上水泉不远的崖下,还有一处泉水叫下水泉。下水泉是由安台山岩石缝隙渗透下来的山泉水在这里汇集成池,人们将这个泉池垒砌起来,盖上石板,做成了有两个井口的泉水井,不过现在北边的那个井口已被封死。在这个泉水井东边的石壁上,有一块记载下水泉建修的石碑,只是由于风雨的影响字迹已完全无法辨认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