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咏诵会现场的精彩演出。本报记者 李岩松 摄
百姓祭孔现场,一位中学教师宣读祭文。 本报记者 李岩松 摄
本报记者 孔令茹
26日,“圣贤之光”《论语》吟诵会上,2000多人齐诵《论语》的壮阔,标志着为期一个月的曲阜市首届百姓儒学节圆满落幕。回顾这一个月,众多的主题活动、群众的参与人数,都可以说是空前的,也是曲阜市各级承办单位最忙碌的一个月。不可否认的是,收获最多的是曲阜各行各业的老百姓,还有万千喜爱儒家文化的国学爱好者。百姓可以直接参与祭孔大典,国学爱好者们则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儒学文化的热爱,收获着曲阜这座古城回馈的“儒学”大礼。
六分之一的曲阜人参与了祭孔
10月26日,曲阜市首届百姓儒学节启幕,首批3000余名群众代表参加了百姓祭孔大典,走进孔庙虔诚祭拜先师孔子。这些人中有一线工人、有医生护士,也有来自农村和社区的普通居民,以往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祭孔典礼,如今可以亲临现场、虔诚祭拜,老百姓们感触颇深。
现场祭拜与看电视到底有什么不同,鲁城街道仓巷社区高新梅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电视上看就像是闻见了香味,到了现场那就是真的是亲口品尝了。”高新梅说,也许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但可以表现出她激动的心情,参与祭孔是她嫁给孔家人20多年的一直没能完成的愿望。
10月26日到11月29日,30天的时间,每日参与百姓祭孔大典的市民在2000到3000人之间,参与人员覆盖到企业、单位和村居,这也是1986年开展祭祀活动以来,首次邀请曲阜百姓直接参与朝圣祭孔。
曲阜市宣传部副部长岳耀方粗略计算了一下,以往公祭每年参与人数在100人左右,也就是说30年的时间约3000人,差不多是百姓祭孔一天的居民参与人数。“首届百姓儒学节活动,百姓祭孔是一个重头戏,光是组织人员参与就是一个大工程,数字不会说谎,这一个月约有10万百姓参与,也就是六分之一的曲阜市民。”岳耀方说。
20多家国学堂亲临曲阜虔诚朝圣
作为儒学文化的发源地,除了让儒学走进百姓家庭,如何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更好地宣扬儒家文化,是曲阜市的一个长期命题。
去年开始,曲阜相关部门推出了“背论语游三孔”的活动,全国各地都掀起了背论语热潮。一年多过去了,这个活动已经常态化,甚至成为曲阜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首届百姓儒学节期间,为了让更多人走进“三孔”了解儒家文化,曲阜三孔景区面向中外游客票价半价优惠,与全国各大景点纷纷涨价的趋势背道而驰,赢得众多游客的赞赏,很多外地的国学堂纷纷来到曲阜虔诚朝圣。广东明道书院的一位老师说,这些年他们一直苦于寻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自我鉴定的渠道,“背《论语》游三孔”活动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
上海浦江学堂、河北衡水仲舒学堂……今年暑假起,曲阜修学游再次升温,20多家国内的国学堂造访,把“背《论语》游三孔”活动当成检验学生学业的“考场”。对于国学堂的师生来说,亲临“三孔”体验极具参与性的开笔礼、成人礼等活动,恰恰迎合了他们的深度感知需要,远远超过了“背论语游三孔”或“半价游三孔”的意义,成为一次全民的文化传承和弘扬之旅。
墙上一句论语 化解邻里纠纷
今年4月份,曲阜市在所有镇街和村居设立“和为贵”调解室,解决家庭邻里之间的纠纷,极具曲阜特色。“礼之用,和为贵”,作为基层调解中的第一招,“和”字绕开了矛盾最尖锐的事件本身,迂回缓解了抵触情绪。
今年9月,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村民张振(化名)家的核桃树树枝伸进了邻居孔猛(化名)家里,把孔猛家的瓦弄碎了好几片。孔猛上门说了几次,但张振没放在心上,孔猛一气之下把树枝砍了,两家随之发生争吵。
纠纷发生了,两家人相约来到村里“和为贵”调解室,有意思的是,调解员还没到,两家人已经和解了,原因是墙上的“和为贵”、“平是福”、“德不孤,必有邻”标语。原来,张振看到这些标语,才想起老母亲突发脑血栓时,是邻居孔猛及时将老母亲送到医院,对于自己的做法非常羞愧,主动给邻居赔礼道歉。
“把优秀的儒家传统文化普及到最基层,延伸到每一个村庄、社区、单位,是我们推进‘百姓儒学’工程的根本目的。”曲阜市委书记李长胜说,百姓儒学节结束了,但对于曲阜来说,普及传统文化的路才刚刚起步,继续办好百姓儒学节的同时,曲阜还将推出更多的主题活动,汇聚向上向善的社会正能量,建设彬彬有礼的东方圣城、首善之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