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养中心成流浪人员暂时的家
4名工作人员24小时照顾23人,最年长受助者已80多岁
2014年11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市流浪乞讨人员托养中心,受助者李荣生正在听收音机。
  工作人员给受助者送来了热饭。
  在托养中心,受助者有时会相互照顾。
  受助者在托养中心帮助工作人员装修房间。
   文/本报记者 唐菁 通讯员 吕志远 马晓慧 片/本报记者 王鸿哲 
  穿着整洁的冬衣、吃饭前会去洗手,还听收音机娱乐,这些受助的流浪者没有人们想象中蓬头垢面的样子。位于周村的市流浪乞讨人员托养中心成为流浪者暂时的家。
成立一年多,近60人受助
  在托养中心受助者住所内,40多岁的盲人李荣生正在听收音机。2012年初李荣生被送到市救助站,现在被安置在托养中心,长期滞站已近3年。托养中心负责人申曰清说:“现在住在托养中心里的受助者,年轻的20多岁,年纪最大的80多岁。”
  “由于受助人数不断增加,而市救助站居住条件有限,流浪者住不下,工作人员也照顾不过来,所以选择成立托养中心。”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说,长期滞留在救助站的多是有智力障碍或聋哑人、肢体残疾人等特殊人员,需要专门的照顾。2013年初,市救助站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了一个资质过硬、服务水平高的民营老年公寓,作为托养中心,临时安置找不到家且滞站时间较长的受助人员。
  自2013年6月9日市流浪乞讨人员托养中心挂牌成立,当天首批8名无家可归或找不到亲人的流浪乞讨人员“入托”,陆续已有近60名受助者在托养中心接受过照顾。“他们中的部分人已被亲人寻回,有些人交流困难且身份信息难以核查一直找不到家。现在托养中心有23名受助者。”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说。

工作人员与受助者同吃同住
  现在托养中心的受助者多是智力障碍和聋哑人,“他们很多时候不讲情理,有时不配合我们工作,相比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他们在生活上不仅无法自理,有时还‘反抗’别人的帮助。”托养中心工作人员张玉华说,上个月一名受助者把她的腿给打伤了,因为人手有限,受伤的张玉华仍坚持为受助者洗衣服、打扫卫生、照顾起居。
  “目前专门为托养中心受助者服务的工作人员有4名,他们和受助者同吃同住,长期住在托养中心里,可以说在这里安了家。”申曰清说,工作人员白天得照顾受助者生活,到了晚上也不能放松,半夜犯病、打架是常事,一旦发生突发状况,工作人员必须迅速到现场处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托养中心的受助者多是特殊人群,照顾他们有很多不确定性,这需要工作人员更加的耐心、细致。”申曰清边向记者介绍,边吩咐工作人员清理起墙脚散落的碎玻璃,“像这样的碎玻璃、砖头等都是危险物品,尽量不能让受助者接触到,以免发生意外。”

希望更多好心人帮助流浪乞讨人员
  冬季正是救助流浪人员的高峰季节,为了收容更多流浪乞讨人员,现在托养中心正在装修住所,“这一块房屋修好后,可以再容纳20多人。”申曰清说。
  目前,政府部门的拨款是帮扶流浪者一个主要的资金来源,但现有的资金已不能满足滞留受救助者不断增多的需求。申曰清说:“受助者每月的生活费约500元,再加上冬季取暖,房屋修缮,设备更新等,资金缺口仍很大。”
  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最好的办法,还是尽快帮助这些流浪者找到家人,如果流浪者长期住在托养中心,他们是难以承担的。同时也希望更多社会好心人、爱心组织的帮扶,帮助这些流浪者获得温暖,也帮助他们尽快踏上回家之路。
  本报热线0533-3159015,053-3159019;市救助管理站电话0533-8403178。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