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教三门课,工资低晋升难
部分地区农村教师增加赶不上流失,城乡教育差距难缩小
2015年03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我省某农村小学,年轻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      本报记者 王光营 摄
     “刚毕业只想教孩子,可理想慢慢被柴米油盐磨灭了。”不久前,在临沂某基层学校当老师的冯立因为工资低,教学条件差,转行到了一家企业。和他一样,尽管怀念在农村小学任教的日子,菏泽的某小学教师杨梅一年前也考取了公务员。
  在我省不少基层学校,受收入较低、晋升受限的制约,无法吸引留住年轻人,而由于历史原因,在校的中老年教师无法胜任教学工作,课只能勉强上下去。
本报记者 王光营 实习生 单文怡 蒋明君               
和城里老师比,感觉自己倒退了20年
  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随着家长离开,杨梅和同事走出小学,来到只有寥寥几家店面的集市上,一碗拉面或者一个烧饼当做午餐,然后开始下午的忙碌。这是一年多前,杨梅在菏泽某县乡村小学每天的工作生活轨迹。
  “离开一年多,梦里还经常是这样的场景。”大学毕业后,杨梅先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回到家乡,在一所初中做了将近两年的代课老师,之后因为没有编制,在2010年她又顺利通过县教育局招考,被安排到一所远离县城的农村小学教语文。
  “孩子们周一都会在校门口等我,非常感动。”杨梅说,虽然离家有将近三十里地,早上匆匆赶来,晚上乘夜幕回家,每日三餐都在匆忙中解决,可这种平静的日子让她很满足。
  但是,随着自己孩子的到来,她决定改变这种情况。因为工作又远又辛苦,家人经常劝她离开学校,她都付之一笑,可新生命让她不得不考虑离开的事。
  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大家都在讨论最新的教学理念,使用全媒体工具上课,可杨梅在学校连电脑都好久没有用了。“感觉我已经倒退了20年。”杨梅说,无论是为了孩子,还是当初她所憧憬的教师梦,她最终还是“逃离”了这所乡村小学,考上了公务员。
  有杨梅这样经历的不在少数,当年与她一起考编从教、比较熟识的十多人中,已经有8人调到城里或转行。

每年开学前,总会有老师递辞职信
  “最怕两件事,孩子们来不全,又有老师走了。”已经过了50岁,在基层当了一辈子老师的菏泽某小学校长李先生一直很焦虑。他所在的小学有500多名学生,将近30名老师,与各个村的教学点相比,这已经算是乡镇上的“重点小学”了。
  “老师不来了,上课就得开天窗。”李校长说,每年开学前,总会有老师给他递来辞职信,大多数时候只是个电话或者短信。
  据介绍,这所小学35岁以下的老师不到5人,绝大部分都在40岁以上,每年都有1-2人离开。虽然每位老师都要教2-3门课,课时也远远多于城里的教师,可每年的入不敷出让李校长压力倍增。不得已,学校只好又招聘了两名代课老师。“每月给800块钱,只能缓解一下压力。”
  “虽然每年招聘的力度越来越大,可还是满足不了基层学校的需求。”在该县教育局,人事科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的编制多数都用在了教师招聘上,可相对于退休潮和离职人数的叠加,新增老师还是覆盖不了流失人数。
  这位人事科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统计,2014年该县计划招聘中小学老师343人,实际到岗280多人,而流失人数则是340人,预计今年招聘320人,但流失人数将在350人左右。
  省教育厅的统计也显示,从2011年-2014年,小学教师自然减员分别为10078人、10750人和10652人,初中为2705人、2738人和2835人,高中是526人,595人和683人,稳中有增。
相亲见了十多个女孩,一听收入就黄了
  老师们离开乡村有着合乎情理的原因。“刚毕业只想着教好孩子,可理想慢慢被柴米油盐磨灭了。”曾在临沂某基层学校当老师的冯立告诉记者,刚走上工作岗位,每月工资2000多元当时心潮澎湃,可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见了十多个女孩,“一听说在农村月工资2000多元,就没了音信。”
  “出去随便找个活,都比这挣得多。”冯立说,当年一起毕业的师范生同学,很多都改了行,成家立业。在城里的父母为此着急上火,他最终辞职去了一家企业,收入也翻了一番。
  “一个男的,每月拿着2000多块钱,连养家糊口都难。”为此,不少男教师在从教一段时间后大都选择离开,而基层学校中女教师成了教学的主角。记者粗略调查了济南、菏泽、潍坊、德州、滨州等地的17所中小学,教师总数为1488人,其中女教师就有935人,占到了近63%。
  除了工资待遇不足以支撑生活,工作很难得到培训晋升的机会也是原因。“留在城里的同学都有了进步,可自己的生活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纪。”冯立说,他学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城里的同学都能排上大用场,可他在农村学校,除了电灯基本就没啥电气化设备,更别提多媒体教学了。
  由于条件限制,即使在基层学校,优势资源也基本都集中在县城的中小学。和教师息息相关的职称评定、评优机会少,导致乡村教师被边缘化,幸福感减少。

中老年教师成主力,水平跟不上
  冯立和杨梅都提到,多媒体教学在他们各自的学校很难派上用场,更别提其他的音乐体育教育水平,还有其他的教学硬件等。也因此,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和城里的差距逐渐拉开。而随着农村不少家长外出打工,孩子们跟去的也不少。
  “有时候觉得孩子们走了,反倒是好事。”菏泽某小学的李校长发出感慨,不来上课的孩子一般都是随着在外打工的父亲去了城里,城里的教育更好,孩子们能更有出息。
  农村教师难招,教学水平逐渐下降,孩子们难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开始转向城里,这逐渐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农村被边缘化,教师逐渐失去了对职业认同感,不能像当年一样安心在农村任教,不少家长不再让孩子留在农村读书。
  “新人不愿来,来了留不住,老人干不了,你说咋办?”记者在某地教育部门了解到,当地年龄较大但教育水平跟不上的老师为数不少,“他们如今已经四五十岁,成了学校的教学主力,但由于缺乏专业培训,很多人都不懂如何教学。”
  在记者调查中,不少孩子仍留在农村,一方面是因为家里贫困,有的父母在外打工,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另一方面有的家长没有对孩子给予太大的期望,觉得在农村和在城里念书没什么差别。而那些家庭条件较好的,一般都把孩子送到了城里上学。
(应受访者要求,杨梅、冯立为化名)
城市学校像动车 农村学校像拖拉机
  2013年,我省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确保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全部达到基本办学标准。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农村师资条件还没有完全跟上。 
  “没有多余的房子,老师们就挤在一起办公。”记者在我省某基层小学看到,十几位老师挤在一间办公室内备课、批改作业。而这些办公室大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的。
  到了放学时间,孩子们陆续回家吃饭,留守校园的老师也三三两两从集市上回来,手里拎着白菜和馒头。
  “没有食堂,老师中午只能在炉子上做点饭,对付着吃一顿。”该学校的校长表示,周边都是村庄,买不着饭菜,而不少老师家都在二三十里之外。为了不耽误教学,老师们有的就带着饭菜来教学。有时候没办法,炉子上烤个馒头也能当一顿饭。
  “大家都希望能建一些职工宿舍。”不少老师表示,即使无法给教职工配建宿舍楼,也希望能有一间休息的房间。
  “除了硬件设施的老化,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对教学也有很大影响。”该县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之前的教师招聘权力都在各乡镇,在下岗分流的大形势下,接纳了很多人员。
  “这就像一台该大修的拖拉机,拉了满车的货,还得在泥地里爬行。”据悉,在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农村学校还承载了过多的负担,在城镇学校这种高速动车的吸引下,导致很多新教师要尽快与农村学校这台拖拉机脱钩。
本报记者 王光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