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第一圣旨
2015年03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赵丰刚的大儿子赵连宝介绍圣旨。
  圣旨前半部分
  圣旨后半部分
   马光仁        
  在济南市长清区档案局档案馆里,珍藏着一道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颁发的圣旨,该圣旨长176厘米、宽30厘米,文字分别用汉字和满文书写,上面盖有乾隆皇帝的玉玺印章。
  说起这道圣旨,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乾隆十四年下旨
  那是1993年7月初的一天,一位同事告诉我,在前刘官村一赵姓老人家中收藏着一道圣旨,惜之如金。同事所说的这一赵姓老人叫赵丰刚,恰巧是我的一位表大爷,他这一说,我就想起了父亲早年给我讲过,表大爷家是一个大家主,祖爷爷曾在皇宫中做事。圣旨、为皇家做事,这引起了我极大的采访兴趣。
  表大爷家住在村子中间,他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女都已成家立业,表大爷年近80岁,和表大娘老两口住在一个小院子里,三间正房,两间偏房。我来到表大爷家中,老两口十分热情地接待我,并吩咐表大娘赶快下茶。我向表大爷说明了来意,表大爷十分动情地说:“提起这道圣旨,我家的辛酸苦辣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说着,表大爷开始从炕上的篾席下面拿出一把钥匙,打开炕头上的一个小柜子,又拿出许多衣物,在柜子底拿出一个布卷,放在桌子上。表大爷又急忙从水瓮中往脸盆里舀上一水舀子水,洗了洗手,然后才郑重地打开布卷,露出了一卷陈旧的绫绸。表大爷小心翼翼地打开绫绸,一道圣旨展现在眼前。圣旨内容如下:“奉天承运,皇帝制曰,锡类乃朝廷之典,报本为人子之常尔,赵见知乃国子监学正加一级赵之屏之父,修身克敦古训,教子无忝义方,兹以覃恩,移赠尔为修职佐,即国子监学正,加一级,锡之敕命。于戏!钦兹纶之荣益,励作忠之训。 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
  圣旨的大致意思是:尊奉天明,顺承鸿运,皇帝颁布诏令说:赏赐是朝廷的制度法规。(受皇帝的赐赏)本是臣民的常事。赵见知是国子监学正加一级官员赵之屏的父亲,修养身心严格遵守古训;教导子女不辱仁义道德之纲常。现在皇帝广施恩惠,下达圣旨,将国子监学正加一级的官职赏赐给他。皇帝诏令天下,并钦定此命。受到皇帝钦定诏书的奖赏既光荣,又有益于鼓励对国忠员的臣民。
  乾隆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推算来是一六七五年的十二月十四日。
  表大爷叹息了一声,又指着墙上的家谱,对我讲起了他们的家史。他家的第八先祖是赵见知,赵之屏是第九先祖。在清顺治八年,赵之屏曾任济宁州训导,十三年升博兴县教谕,康熙三年为滕县教谕,康熙十年致仕回原籍。其为官清正廉洁,深得康熙皇帝赞赏,这道圣旨就是康熙皇帝在赵之屏入国子监学正其间表彰和奖励其父赵见知教子有方的敕书。
赵家两幅画救了一族人
  据史载,赵之屏在朝内为官。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任国子监(封建王朝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汉有太学,晋立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隋炀帝始改为国子监。唐、宋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明、清仅设国子监)、学正(官名,宋朝的国子监设学正、学录各五人。元朝由礼部及行省、宣慰司任命的路州、县学官称学正。明、清国子监也设学正。清朝,府学官称教授,妙称学正,县称教谕,负责教育所属生员),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任户部(朝廷掌管户口、财赋的官署)、司务所司务(司务是官名,明、清于六部皆设司务,负责抄目、出纳文书。近似于当代的秘书),同时,他还兼管上朝击钟的事务。赵之屏在皇宫中为人忠厚老实,起早睡晚,从没误过事。赵之屏性情温和,博识见广,与乾隆皇帝拉得很是投机。一年中秋节,赵之屏陪乾隆皇上饮酒赏月,二人边饮边叙,不知不觉赵之屏饮醉了,乾隆没有怪罪,而是自己亲自背着赵之屏,娘娘拖着赵之屏的双脚,把他送到寝室。为此,皇宫中画师还作了一幅画,赠予赵之屏。画师还为赵之屏作了一幅撞钟画赠予。赵之屏视之为宝,一直珍藏。
  1876年光绪年间,章丘赵姓家族因一人想谋反而吃了一场官司,被株连九族,赵氏家族全斩,他们族中一长者听祖辈传说,长清赵氏家族曾在朝中做官,有皇上赐封。因而,他们派人来到前刘官村,找到表大爷的祖爷爷,说明来意,同家族遭不幸,应予帮助,于是将朝中康熙皇上背赵之屏和撞钟二幅画交与来人,并再三嘱咐,案子完结之后,请送回。来人回章丘后,献上二幅画之后,免于满门抄斩。半年后,表大爷祖爷爷不见画归还,于是派人到章丘去取,章丘赵家人称,在一次大火中,两幅画已成灰烬。并且再三赔不是,以银两相赔,因是同族人,烧掉也就没办法了,只好作罢。
  表大爷的先祖一直把圣旨和家谱珍藏下来,并且传到表大爷的手中。
“文革”因圣旨被批斗
  1967年春天,农村“文化大革命”也开始了,村里的红卫兵来到表大爷家中,翻箱倒柜,要清查“四旧”有关的东西。在柜子底翻出了圣旨,他们如获至宝,押着表大爷就上街游行,还给表大爷糊了一个高帽子,上面写着:“梦想翻天的地主分子”。当时村里正在进行学大寨搞农田基本建设,在村南扎着工棚,红卫兵把圣旨张贴在工棚前,召开了一场批斗会,批斗完之后,让表大爷挑土,进行劳动改造,一直干到太阳落山。
  表大爷回家后,又是窝火又是累,老祖宗的荣耀竟成了自己的罪恶。不管怎么说,圣旨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不能丢。表大爷夜不成寐,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工棚里有看守的,怎么弄回圣旨呢?我何不在看守人熟睡时把它偷回来。到了早上两点多钟,表大爷穿上衣服,开了大门,悄悄地来到村南工棚,蹑手蹑脚地在工棚外一听,看守人鼾声如雷,睡得正香。他慢慢来到圣旨张贴处,把圣旨拽下来,掖在怀里,就回了家。来到家后,他在猪圈后挖了一个坑,找了一块油布把圣旨包好,又拿来一个罐子,把塑料布放进罐子,埋好,不一会儿,天就亮了。
  出工的人来到工棚,一见圣旨不见了,怀疑是表大爷偷走了,就再三审问,表大爷装傻卖聋,“为了那个烂玩意儿,你们都批斗我一天了,我还要那玩意儿干吗。再要,你们还不把我批斗死。”红卫兵听表大爷说的也是个理,只好草草了事。
  直到1985年,全国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结束之后,表大爷才把圣旨从地下挖出来。挖出来的那天,表大爷买上鸡、鱼等供品,郑重其事地像办喜事一样。
圣旨成了档案馆
镇馆之宝

  《农家珍藏康熙圣旨》的报道最先在1993年7月14日的《济南日报》报道,随后《大众日报》也作了报道,长清县档案局张局长、王局长得知这一消息后,派人来到表大爷家中,商议圣旨由档案局收藏,圣旨持有人还是表大爷,可以由后人继承持有。表大爷很痛快地答应了,因而圣旨被收藏进了长清区档案局的档案馆里,成了镇馆之宝。
  为了鉴定圣旨的真伪,档案馆又想方设法收集到了前刘官庄赵氏的家谱档案。从家谱上查到,赵见知、赵之屏是归德前刘官庄赵氏第八、九先祖,有家谱证明,在中国历史上确有赵见知、赵之屏其人其事。档案馆又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进行了联系,根据赵之屏生平的材料,对该圣旨即刻作出鉴定,“此件系敕书真品”。它已成为长清区档案馆收藏最早的也是省内仅有的非常珍贵的文物资料。由此可见,家谱档案对于历史文献的真伪鉴定,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
  康熙皇帝(清圣祖玄烨)是中国封建后期著名的君主,是清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在位六十一年(1662年—1722年)。1661年顺治帝病死,八岁的玄烨继位,十三岁亲政,十六岁杀权臣鳌拜亲自掌权。掌权后的康熙一是奖励垦荒,轻徭薄赋,惩治贪污,另是利用儒家学说巩固封建统治。他抑制满洲贵族的势力,约束其特权待遇,尊奉孔子,提倡三纲五常,创立康乾盛世的基础。因赵之屏的父亲赵见知修身养性恪守古训,教导子女尊奉忠孝节义的伦理常纲,所以,康熙皇帝下发圣旨,赐赵见知国子监学正之官衔,其死后,又追封他儿子一样的官职,即户部司务所司务。
  这一圣旨的发现,除其本身的珍贵文物价值外,也使我们了解到,康熙皇帝是十分尊崇儒家学说的,这也是他的治国之本。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