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专访人大代表张延亮
立足以人为本 加快中医发展
2015年03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片 本报记者 王开元
  目前,中医在诊疗慢性病方面越来越凸显出一定的优越性,中医的“治本”理念正在被大众逐渐认可,中医学以“整体观念”、“辩证论治”为主要特点,来调整、激发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纠正人体的偏常之性,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而另一方面,随着生活中逐渐显露出来的问题,也让人们对中医有了新的重视、看法和认识,为此26日,记者专访了人大代表张延亮,同时他市民比较关心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完善公交 方便就医
  记者从枣庄市中医医院了解到,医院自2015年1月26日全面开诊以来,每天人流量在2000余人次,住院患者约500人。但是来院的群众纷纷反映,交通不便。据了解,群众来院就诊,仅101路公交车可到医院。但101路全程长达26公里,沿途停靠40个站点,环新城、薛城一圈历时一个多小时。东城区群众来院若乘坐BRT快速公交,只能在龟山公园站或京沪高铁枣庄站换乘101路公交车至医院。而来院就诊患者普遍年龄偏大且多行动不便。
  为此,张延亮建议,进一步完善医院周边公交线路,在现有路线的基础上做出调整。将T1线路进行微调,T1线过太阳广场站后,从太行山路南转,增设龙潭公园站、北中医四附院站(枣庄市中医医院站),抵达终点京沪高铁站,返回线路不变;或者增设T3线路,实现双向对开,车辆可由现有的B1线、T1线、T2线车辆中调剂;同时调整薛城区公交线路,医院坐落在薛城区,目前仅有101路和107路公交车设有站点,但全程较长、耗时较多,影响群众就医的及时性、便捷性。
打造名院,需政策倾斜
  在26日的采访中张延亮表示,目前新院建设已负债1.5亿,资金缺口大,特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专家来院后劳务、交通、住宿等费用也加大了医院经济运行压力。如不能及时对市中医院给予政策倾斜,调整医保定额及结算方式,北京专家团队就无法继续为枣庄市民提供高端的中医诊疗服务,甚至会出现就医患者越多、管理越好,医院亏损就越大的结果,这将无法落实和完成市委市政府对医院确立的建设区域大院名院这一定位,因此医院需要医保政策的大力支持。
  希望市政府及市人社部门加大对中医院医保定额的结算倾斜力度,同时结算时间不超过30天。让枣庄市中医医院“轻装上阵”,尽快跨越发展,也赢得北中医对医院发展的信任和支持,充分发挥新院新环境、新设施的拉动效能及北京中医药专家的巨大辐射效应。唯有这样,才能把枣庄市中医医院尽快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医名院,带动新城人气,打造枣庄和谐发展、民生事业新名片。
引进人才要开辟“绿色通道”
  目前医院部分科室人员学历及职称结构失衡,业务骨干及学科带头人匮乏,不利于临床教学任务的开展。特别在新院、老院同时运行后,部分科室人员紧缺、排班困难,医疗安全存在隐患。
  本着先保基本、逐步增加的原则,现希望增加编制不低于60人,以更好地落实政府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签署的合作协议,并达到附属医院的人员学历及职称的基本要求;同时开通中医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引进一批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或者本科及以上学历急缺专业人才;并面向全国招聘一批高职称学科带头人或中级职称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历的业务骨干,以尽快达到附属医院临床带教师资的基本要求。这样,医院可在最短的时间内,拉长医院在带教、临床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的短板,满足医院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基本人员条件,确保今年下半年暑假后承担起附属医院的实习带教任务,切实履行好市政府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签署的协议内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