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毕红文:
决定成就高低 关键在心态
2014年03月19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参加兰亭奖、全国展、中青展、新人展、正书展、行草展、楹联展、百家展、册页展等国家级重大展览20余次,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家展览提名奖,中央电视台2004年书画展金奖,山东省书法家协会2005年创作贡献奖。
1995年赴中国美术学院学习书法专业,作品被中国美院收藏作为教学资料。2008年就读于中国书法院研究生班,期间参加主持“百家讲谈”书法交流活动。大草以“二王”草法为宗,融入“颠张醉素”笔意。古草上追秦汉遗风,力求朴拙秀逸的书风。
本报记者 李德领
与毕红文第一次见面,还要追溯到去年“春华秋实—毕红文师生书法展”上。那次展览共展出毛笔、硬笔作品近百幅,既有毕红文的精品力作,又有各年龄段的学员不同时期的优秀作品,汇集了楷、行、草、隶、篆五种书体。
再次相见,已有半年之久,依然一身休闲打扮,饱含儒雅之风,暗藏君子之雅。戴一副黑边眼镜,眼神里不时流露思索的光芒,关于毕红文的书法人生由此展开。
初一时,毕红文见到表哥练习书法,觉得书法很美,从此便与书法结缘,毛笔一拿便是30余年。“刚开始练习时,每年正月十五有一些老先生搞笔会,我都会去学习。身教胜于言传,虽然进步慢,但每次都一步一个脚印儿。”
年轻时候的毕红文,埋头苦练,钻研名家书法和技巧,常常废寝忘食。“那时我只看自己视野内的字,注重字的厚、圆和流畅性,在意字漂不漂亮,有没有受到老师、朋友、社会的认可。跟老先生学书法的时候,仅仅学老先生的字,现在想来十分可惜。”他说。
据毕红文介绍,刚开始他想集大家于一体,篆书、楷书、隶书等普遍学习,而很少真正考虑是否适合自己。随着对书法的进一步理解,他开始学会在“加法”和“减法”领悟书法的真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多样。之后,他又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班等学习,利用闲暇时间走遍大江南北,感受历史人文,遍访名家大师。
后来临书帖时,毕红文又发现同一个书法家,同样的字有不同写法,过去他以为是布局的需要,现在发觉,那是情绪在作怪。不同的情绪在纸面呈现相同的字,有不同感受。悟透这一点,毕红文的书法创作更是如鱼得水,渐入佳境。
步入中年,毕红文对于书法,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决定成就高低是心态,一个人能不能不断进步,正源于此。他说,“我看到书法史的源远悠长,也找到了对自己的定位。”
2008年正月十六日,对于毕红文来说是个快乐的日子,在书房练书法的他,不经意临着怀素草书。蓦然间笔下流出了梦寐以求的线条,强烈的抒情色彩,浓郁的古意,一切自然而丰富,“当时我的心震撼了。”
毕红文诸体兼长,而尤擅草书。他的草书取法于“二王”、张芝、张旭、怀素等,作品洒脱跌宕,奇异多姿,节奏起伏交错,富于变化。他对于字形的把握和变化,尤其精彩,其字形大胆夸张,不拘成法,敢于突破成规。观其字形极尽变化,或长、或短、或奇正、或险绝,不一而足,总能让人耳目一新。
细品其作品,书风简淡自然、清雅率真而又富有浓郁抒情格调;远观之,清逸、洒脱、灵动之味尽显,雄放、恣肆、率真弥漫其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