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门”背后审批思维根深蒂固
2014年04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陈川

  与企业接触多了,你会发现,办个企业,搞个项目,“婆婆”太多了。跑审批,不仅是个体力活,还考验着企业的生命周期和财务承受能力。
  位于泰安的宝来利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帮山农大教授创办的企业,这家企业也是国内最大的动物微生态制剂产品供应商。这样一家明星企业新上一个生物项目,光审批就走了2年,至今尚未动工。
  提起这件事,公司负责人无比心痛:“该发展的时候发展不大,企业就会走下坡路了。”
  早在两年前,济南圣泉集团就利用玉米芯废料实现了纤维素乙醇商业化生产。这原本是乙醇汽油最佳搭档,既节约粮食,减排效果也明显。但因为迟迟拿不到国家发改委的燃料乙醇定点生产牌照,圣泉生产的纤维素乙醇进不了加油站,更无法扩大生产规模。
  省长质量奖获得者——山东华凌电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兆波创业时急需资金,吃遍了银行的闭门羹,最难的时候,他和妻子连夜向亲戚朋友借房产证抵押贷款。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是审批难所拖累。
  省内一家制药企业的退休干部告诉记者,上世纪厂里为了研制某类新药,除了科研人员技术攻关,重头活是跑北京拿审批。当时,上海刚刚投产桑塔纳轿车,公司采购了一辆专门用于京鲁两地跑审批,专人专车,旷日持久。等几年后批文拿下来,新药投产,那辆桑塔纳也报废了。
  如今20年过去了,对宝来利来、圣泉、华凌电缆而言,跑审批尽管不至于再跑废一辆新车,但仍在承受审批之累。大量实例证明,落后的审批式管理思维在20年后仍然顽强寄生在行政机关里。
  李克强在2013年两会上曾表示,“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通过简政放权,收窄政府权限,让企业有更大经营空间,营造更加公平的商业环境。
  要想杜绝“弹簧门”、“旋转门”,不再按下葫芦浮起瓢,将资源配置的指挥棒交给市场,需要放的不仅仅是审批权力,还有各级政府的“审批思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