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读物逐步兴盛,实体店受冲击
三层楼书店不足十人选购书
2014年04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一名高三学生正在书店挑选作文书,他说平时没时间看些课外书,到书店也是选一些辅导材料。                           本报记者 刘涛 摄
     本报4月22日讯(记者 刘涛 谭正正) 22日,记者走访滨州各大书店发现,买书的人少得可怜。随着电子图书的兴起,实体书店生存举步维艰,特别是一些个体书店更是到了天天赔钱的地步。
  记者首先来到滨州学院北门附近一家个人经营的实体书店,店内图书整齐地排放在书架上,却鲜有人问津。书店老板正悠闲地守在门外,趴在冰箱上统计店内图书。老板李霞介绍,书店已经营两年,主要以出售学生辅导书为主。该店分为上下两层,一层是图书销售区,二层是阅览区。周一至周五来店选书读书的人很少,只有在周末时,人才会多一些。
  李霞告诉记者,虽然周末人很多,但都是以借书为主,“一般孩子们都办了借书卡,交上100元押金就可读一年,而买书主要集中在开学初,现在旺季已过,买书的人很少。”
  为了吸引更多读者,提升书店人气,书店二层开设了阅览室,免费向社会开放,然而两年下来,书店还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每年赔上几万块钱是有的。”李霞说,要是今年继续亏损,只能年底关门了。
  与个体书店相比,国营书店经营也不乐观。记者来到黄河三路渤海七路某国营书店,上下三层楼加起来只有四个人在选书。不过,他们都是前来为孩子选一些课外读物,鲜有人为自己买书。书店负责人刘艳介绍,随着网络兴起,电子阅读逐步兴盛,读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给实体书店带来一定冲击。作为一家国营书店,他们正努力求变,现在图书销售由过去零售逐渐转变成以单位采购为主,“我们每年营业额200多万,其中单位采购能占到一多半。”
  单位采购书籍以文艺类书籍为主,能占到整个销售量的一半。而剩下50%以儿童读物、教辅书、科技类书籍和影像制品为主,其中青少年教辅类书籍、青少年读物能占40%。“现在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但还能承受。”刘艳说。
 快评 
促全民阅读 当止功利心
  媒体报道,据调查中国公民每年平均阅读量为0.7本书,日本为4本,韩国7本,法国11本。面对国人阅读极少的问题,今年两会在新一届政府的工作报告中,也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此次将阅读上升到国家高度,足见国家的重视。
  不难发现,当下大众将书籍不是作为提升自我涵养的心灵鸡汤,而是获取有效利己信息的工具,书籍作为平时积累储备的内涵转变为了随用随取的“快餐”。因此,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更愿意选择快速有效的新式阅读形式,当书籍失去其原本的意义,国人平均阅读量不足一本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大众读书的推动力不只是单纯的增加自我认知这么简单。
  快速的生活节奏,高压的工作环境,让普通大众浮躁的心理很难沉淀下来,追求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是社会的常态,因此阅读往往带有明确的直接性和寻找性,我们一味斥责大众阅读功利化的同时,是否考虑过人们静下心来通过读书“武装”自己所要付出的代价?
  功利化阅读是现实社会激烈竞争倒逼下的必然现象,真正实现全民阅读除了大众自身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更需要有一个可供静下心来读书的氛围和环境,试想一下,当医疗、教育、养老、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都能得以成熟完善,全民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当因果颠倒,全民阅读只会是形式大于实质,国人阅读量极少依旧是人们长期诟病的话题。
 本报记者 谭正正 刘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