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纸质图书仍受市民青睐
□市图书馆近几年每年接待21万人次左右□阅读渠道增多,读者人群呈增长趋势
2014年04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新华书店张店中心路店内市民在看书。  本报见习记者 唐菁 摄
   本报见习记者 刘光斌 唐菁
编者按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世界读书日来临,记者调查淄博市民的书籍阅读情况,呼吁形成全民阅读、经典阅读、分享阅读的社会氛围;共促全民阅读长效机制的形成。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都离不开书籍。但也有不少人说,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书本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那么喜爱读书的人真的减少了么?记者调查发现,其实,现在读书的人并未减少,而且纸质图书仍是市民主要阅读方式;只是生活中出现了更多读书的途径与方式;电子书、网上阅读越来越多的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

图书馆: 来读书的市民 数量基本稳定
  淄博市图书馆自1953年成立以来,见证了淄博读者的变迁。从最初的一年不到一万人次,到如今的每年21万人次,整体来看,淄博的读者人群是呈上升趋势,并在近两年达到一个稳定值。纸质图书阅读仍受市民青睐。
  记者查阅市图书馆近四年来的读者流通人次,2010年为24.1万,2011年为24.5万,2012年为20.8万,2013年也是20.8万。“虽然近两年的读者流通人次有小幅度减少,但并不意味着读者在减少。根据图书馆藏量及读者容纳量,21万人次是一个正常值,读者人群会在此上下波动。”市图书馆馆长刘玉湘介绍说。
  据了解,市图书馆的书籍种类主要包括纸质图书、报刊杂志、电子类图书等。每年市图书馆的馆藏总量也在不断增加。2011年为121万册,2012年为125.18万册,2013年为127.96万册。“这其中,纸质图书的馆藏量基本在70万册左右。”刘玉湘介绍,图书馆每年花32万元来购买纸质图书及报刊杂志。
  而从全市范围来看,这两年读者流通人次也基本持平,并略有增长。记者查阅各区县近两年的统计数据发现,2012年全市读者流通人次为84.51万,2013年为89.1万。
实体书店:来看书的人多了,但买书的少了
  据市新华书店中心书城经理王海青说:“这两年,来店里看书的人越来越多,这说明有买书想法的人多了,但真正买书的却少了。”据其介绍,像当当网、亚马逊等网上书店的崛起,对实体书店带来了很大冲击。“我们因为是国营书店,书价基本是全额、折扣少,相比网络书店的高折扣,确实受到了很大冲击。”
  “现在整个实体图书市场都不是很景气。以前我们会定期进书,基本一季度补充一次;而现在只有需要的时候,根据读者订单去进几本。”俞女士有些无奈对记者说,“来看书的市民越来越多,说明大家都有阅读需求,但是真正买书的却越来越少,书店坚持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了。”
  记者在淄博市书刊市场走访发现,现在市场内80%的书店都在卖考试工具书和学生辅导书,“这些教辅书是卖得最好的,其他都不好卖。”一位店主说。
  书刊市场另一书店的店主王先生告诉记者:“其实现在的书店成了半个图书馆,很多人都是来书店看看,然后回去在网上买,网上的书都比较便宜,而且还送货到家。”
社区阅览室:图书越来越多,市民读书更方便
  除了市级及区县一级公共图书馆外,近年来,淄博各乡镇、街道办、社区、乡村也大多建起小型图书馆或者阅览室。根据张店区少儿图书馆提供的调研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张店区共有各类公共图书馆(室)201个,其中区级馆1个,街道、镇馆12个,农家书屋、社区188个。而来这些地方借阅图书的主要是中老年人。
  “现在阅览室里已有上千册书,主要是中老年人过来借阅,很少见到年轻人过来。”张店区常青园社区阳光之家阅览室的一位管理人员介绍说,社区当初设立“阳光之家”阅览室时,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但随着馆藏书籍的增加,经典书籍、青春类书籍也在不断增加,希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读书。
  虽然每个社区的情况不同,但阅览室管理方法却大多倾向服务性,市民借阅比较自由。“一般居民想看书了,就到居委会拿阅览室的钥匙,社区都安排了专门的值班人员。”张店区和平街道和平社区党委书记荆树涛介绍说,出于为居民服务的考虑,社区阅览室可以在工作时间随时为居民开放。
市民: 阅读方式更多样 喜欢哪种选哪种
  来新华书店看书的市民杨女士说:“周末会带孩子来书店看书,地上比较干净,就直接坐着看。我看小说、杂志,儿子看他喜欢的漫画,如果碰到适合他的,会给他买下来。”
  在大街上、公交车上,经常可见低头玩电子产品的年轻人,除了玩游戏、刷微博,还有很多人是在看电子书。一部手机、一个ipad、一部电子阅读器,读者就可以随时阅读到大量的书籍。
  今年32岁的陈先生表示,因为做销售,平时经常出差,用手机、平板电脑浏览新闻、看小说是他的主要阅读方式。“以前手机没这么先进,也会带书看;但现在用手机就可以阅读了,就很少带实体书了。”
  “我都是在书店看好哪部书,然后回去在网上下载,放到手机里看。”山东理工大学大一的学生小段认为,有些书没有买的必要,作为学生,通过网络看电子书能省不少钱。
我国成人阅读量 连续七年上升
  21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正式发布。从阅读结构来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2.9个百分点。
  而从阅读量来看,2013年成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上年增长0.38本,连续七年稳步提升;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0.13本,未成年人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1.48本。
  对此,山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教师牛喜霞认为,“现在读书的形式更多样,有手机、电脑等各种可以实现阅读的电子产品,而且大大小小的图书馆现在也免费开放,读书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元化,读纸质书的人没减少,读书的人也没有减少。”

  淄博市图书馆中市民在看书。  本报见习记者 刘光斌 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