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站的流浪人员盼望着回家。 本报记者 张中 摄 (资料片)
秦国庆是济南市救助站的救助员,在24日的表彰大会上,他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在一线从事救助工作3年来,他帮助近两百名特殊困难对象(患精神疾病与先天性智障人员)找到家人。
本报见习记者 王杰 实习生 杨国强
按“音”索骥,帮少女找家
4月21日,对于秦国庆只是平常的工作日,而对于姜丽霞一家来说却值得铭记一生。在救助员秦国庆的帮助下,她得以在走丢一年之后回到家。
姜丽霞今年20岁,2013年12月进站接受救助。由于她来到救助站时神志不清,无法与其交流,救助站便先以“无名氏”为名将其送到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接受治疗。在3月的一次探访中,姜丽霞无意中说出了“台前”这个词,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秦国庆便随手记在了自己的工作本上。
秦国庆按照拼音搜索了多遍之后,又经过多方电话询问,终于确认姜丽霞所说的“台前”是河南濮阳台前。拨通台前村村委会的电话时,村书记还吃了一惊,“村支书告诉我说她家里人都以为她已经死了。”秦国庆说。
随后,秦国庆联系上姜丽霞的父亲。这时才了解到,这个一直只想回家的女孩子名叫姜丽霞,患有遗传性精神病,2013年5月份就走丢了,虽然家里贴出了寻人启事多方打听寻找,但苦寻无果,便放弃寻找。不承想她流落到了济南。
确认之后,秦国庆立即为姜丽霞办理了出站手续,并于22日亲自护送着姜丽霞回家。
工作三年,“破案”两百起
秦国庆把帮流浪人员找家的过程称为“破案”。2010年从部队转业之后,秦国庆便来到济南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三年来他已经帮助近两百名患有精神疾病或智障人员找到家,破获了近两百起“案子”。
由于流浪者中有的是精神失常、智力残疾的人员,有的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聋哑人,有的是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从这类人群中询问出他们的家乡并帮他们找到家的难度可想而知。也正因为此,秦国庆时常利用工作之余去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对那里的病人进行询问工作。
他一直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抽时间就去管理区跟滞站人员交流。翻看他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的都是案情分析,此外还有笔迹迥异的字体,“这里面很多都是流浪人员自己写的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
在聊天过程中,秦国庆通过辨识他们的乡音、流浪人员回忆起的生活点滴来确定这些人的家乡。“按照他们的口音以及说出的地名从地图上找。”有时候地名的汉字无法精确确定,他只能依照拼音,凡是音相似的,他一个都不放过,先确定大范围,然后由面到点,最终找到流浪人员的家乡。
“跑站”人员最让他头疼
在救助过程中,秦国庆还会挨“冤枉”打。“在救助精神失常的流浪人员时,这类人突然就会莫名其妙打你一拳、踹你一脚。”秦国庆称。救助站的救助员们不光会挨打,有时还会冒着得传染病的危险进行救助。“听这些人说话时,我们都将耳朵贴到他的嘴边;跟他们说话时,怕戴着口罩他们听不清,专门摘掉口罩在他们耳边喊。”虽然冒着这种那种的风险,秦国庆想得更多的还是想及早询问到他们家乡的相关信息,帮他们早点找到家。
比起这些,最让秦国庆头疼的还是那些“跑站”人员。据秦国庆介绍,救助站的救助对象本是那些无依无靠、生活困顿的流浪人员,但在他工作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职业”流浪汉,频繁到救助站骗取救济,“这些人把政府救助的车费当成公费旅行,一般都称他们是‘跑站’人员。”
“我们给他们开车票只能是开他们回家方向的车票,不会逆向开票。而我们这样做时,大部分‘跑站’者却并不领情。”秦国庆说。面对这些“跑站”人员,秦国庆一向秉公执法,“凡是进站的流浪人员,都会在全国救助网进行登记。他们在哪些地方的救助站滞留过我们一目了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