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吕剧戏迷的“组团”困惑
2014年04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侯玉忠正在对着电视上播放的吕剧演奏二胡。 本报记者 张晓科 摄
     本报记者 汪泷

  “吕剧爱好者们,您们想玩得开心吗?那就赶快报名参加鲁西南业余吕剧团吧!”在济宁的一些社区、周边的一些煤矿,有一位老人时常向人散发这样一张宣传单页。这位老人叫侯玉忠,因为从小酷爱吕剧,74岁的他眼瞅着吕剧走向衰落,心急如焚的他一心想延续吕剧,拖着年迈的身体,一直在坚持筹建他的小吕剧团。
爱戏的朋友也难凑一起
  侯玉忠的祖籍是滨州博兴县,这里正是山东吕剧的发源地。“我出生在江苏,十几岁回到山东老家。”侯玉忠回忆说,1951年,当时博兴县的吕剧演出队伍借村里的大院唱戏。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演出队伍演到哪里,侯玉忠就是就跟到哪里,渐渐的自学了坠琴的演奏方法。
  “吕剧通俗易懂,而且贴近生活,那会儿我就喜欢上了它。”侯玉忠说。 1964年,侯玉忠来到济宁,几经辗转后在济宁市火柴厂落了脚。“后来为了生计,渐渐远离了吕剧。”侯玉忠说,这几十年,曾经一度兴盛的吕剧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作为一名吕剧业余爱好者,侯玉忠每年都回博兴住上一段时间,大家伙一起唱上几出吕剧,这一直令他很欣慰。最近这几年,在博兴县,吕剧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对此,侯玉忠流露出一些失望。
  回到济宁,侯玉忠偶然碰上了一位从事戏曲工作的朋友,在他的介绍下,侯玉忠结识了曾在济宁市吕剧团工作的吕剧表演者。侯玉忠和这些“老伙伴”们一起,在百花公园、街心公园、社区里自发的唱起了吕剧。可时间长了,没有个固定的练习场所,加上这些老演员们年事已高,这个吕剧小团队规模越来越小。眼瞅着没人能把吕剧好好的唱下去,侯玉忠便自己掏钱印了几百张宣传页,先后去唐口煤矿、运河煤矿、二十里铺、三号井等地方去分发。
  在侯玉忠的坚持下,终于在唐口煤矿找到了6名吕剧爱好者。 “都是年轻人,能爱好吕剧,别提让我多兴奋了。”侯玉忠说。只可惜因为没有固定的练习场所,这几名年轻人在和侯玉忠约好,在市政府东边的街心花园里唱了一次之后,再也不愿参加了。
  这个吕剧小团体的成员如今已有两年多没有一起唱过戏了。
老戏迷执着筹建吕剧团
  执着的侯玉忠不甘心吕剧的影响力日渐消散。
  2012年,他先后多次自费前往济南,拜访了山东省吕剧院名誉院长、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得知了侯玉忠对吕剧的这份热爱和执着,郎咸芬也是深受感动。“她告诉我,如果我能成立起鲁西南业余吕剧团,已经78岁高龄的她一定会来捧场。”
  侯玉忠坦承,如果不是因为郎咸芬的鼓励,他对吕剧早就死心了。在侯玉忠的外衣兜里,放着一沓缩小版的宣传页,每当走在街头碰上有胶东口音的中老年市民,他都要主动过去打个招呼,然后问一句是不是喜欢吕剧。“然后我就把这个小宣传页发给他,希望他可以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来和我一起为吕剧的未来献计献策。”
  现在侯玉忠对吕剧只有两个心思,一个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吕剧,使吕剧能够代代传承下去;另一个就是组建的鲁西南业余吕剧团。
  山东演艺集团董事长、山东省吕剧院院长段雨强坦言,吕剧作为山东地方戏的代表,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其影响力确实在不断缩小。
  “首先,现在年轻人想学的越来越少。其次,现在各地都缺少可以学习地方戏的专业学校。”段雨强说,没有可以学吕剧的环境,各地市的吕剧团也出现了人才的断档,院团的组织力量也就越来越弱,所以在段雨强看来,这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