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室画廊遍地画坛大家云集
小城潍坊,越来越有艺术范儿
2014年04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张浩 庄文石

  4月22日上午9点,王文健匆匆赶到鲁台会展中心后就直奔向二楼,这天是第四届中国画节展览的最后一天,他差一点就错过了。五天来,会展中心内游客络绎不绝,王文健也成为了前来参观的45万人中的一员。五天来,络绎不绝的参观人群似乎验证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的有关潍坊的预言,在4月18日的开幕式上,作为应邀嘉宾,他曾在致辞中说,中国画节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作为一名潍坊人,他深感自豪。
  再往前一年,2013年4月21日,在第三届中国画节开幕式上,当潍坊市市长刘曙光和中国画学会会长郭怡孮揭开“中国画都 山东潍坊”牌匾上的红纱那一刻,昭示着潍坊已成中国画“国标”,从此,“中国画都”与“世界风筝都”一起,成为潍坊两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书画市场看潍坊
  在中国画节上,如果你是书画爱好者,徘徊在各式各样的展板前,你会“技痒难耐”,如果你对书画涉猎不多,那用时下最网络的语言表达就是“不明觉厉”。
  “潍坊的书画水平确实很高,这次来参展真算见识到了。”90后画家庞聪老家是山东菏泽的,此次她带着自己的三幅新水墨画作与老师一同来参展,收获颇丰。
  庞聪说,作为年轻画家,她深知自己的作品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她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年轻人对传统事物的表达。“比如蔬菜和水果,我把切面画出来,换一种视角来表达,就会是另一种感觉。”庞聪告诉记者,参展闲暇之余,她也去其他作家的展区参观,从其他名家身上,她体会良多,比如细节的处理,以及对当代艺术的不同表达方式。她说如果有机会,希望明年还能来参加这样的活动。
  业内流传一句话:中国书画市场看山东,山东书画市场看潍坊。单就国画家而言,潍坊历来名家辈出,有古代韩熙载、苏轼、李成、张择端,现代郭味蕖、于希宁、陈寿荣,从潍坊走出去的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和中国画学会会长郭怡孮更是当代画坛大家。
  有名家更有书画氛围。在潍坊,各类画廊、书画室已经发展到2000多家,分布于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更有人拿潍坊跟成都打了个诙谐的比方:“成都人闲来麻将聊茶,潍坊人闲来习书作画”。
  还有那艺考大军,从2003年潍坊开始承办省外大中专艺术专业考试以来,每年春天,那些背着画板画夹穿梭于潍坊大街小巷的孩子们已成为画都一景。
  刘大为曾感叹说,自2011年开始,中国画节与文展会同期举办,规模日益壮大,影响日益广泛,成果日益突出,搭建起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平台和有效载体。中国画节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尤其是潍坊在艺术高考、艺术学术活动、艺术品市场等诸多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和影响,为推动中国画艺术交流与发展、文化大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无愧于“中国画都”的美誉。
被“震撼”的外地画家
  22日上午,虽然已经到了展会的最后一天,北禅写真院带队的李爱芳仍在认真地向前来参观的民众讲解他们的作品。因为工作的关系,李爱芳去过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参加过许许多多的画展,她坦言,来之前并不觉得这次潍坊之行会有什么收获,一个地级市,连省会都不是,能怎样?
  她用“震撼”来形容第一次来潍坊的感觉。让李爱芳震撼的,不只是那四万多平米规模的展厅,更多的是这个城市从上到下对画的专注和对画的理解。在她看来,中国画都的称号“实至名归”。不只是她,这也是众多参会书画家共同的感受。
  南开大学美术教授,今年80岁的乔修业是第一次来潍坊参加画展,对于此次会展,乔修业表示,真可谓让他大饱眼福,不虚此行。
  乔修业说,虽然是第一次来中国画都潍坊,但是他对潍坊的了解却不少,潍坊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城市。古有张择端、刘墉等大画家,近现代也出了不少名画家,多年来书画艺术发展一直处于全国的前列,从前也有许多潍坊的书画活动邀请他参加,但是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一直没能赶来。“这次好朋友告诉我说有一个文展会活动,让我一定要来看看,这才能有机会过来进行交流学习。”
  在乔修业看来,潍坊“中国画都”的称号实至名归,乔老举例说,在他参展期间,许多来看画的非专业人士的欣赏水平很高,与他探讨画作时的角度很新颖,这也说明了潍坊这个城市市民对书画的喜爱程度。
  此外,乔修业告诉记者,此次文展会中国画节展出的作品,既包括高水平画家的作品,更包含许多后起之秀新锐画家的作品,有的画家作品风格化极强,气势恢宏,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本土年轻的新锐画家。“年轻人应该跳出古人的圈子扔掉拐棍,多一些才创意,有自己的想法和风格。”乔修业表示,年轻画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只要下功夫,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劲儿,成功的机会就更大。

用字画抵押贷款这是真的
  我没有钱,但我手里有值钱的字画,我可以用字画作抵押来贷款吗?在以前,如果一个书画收藏者向银行提出这样的要求,那么毫无疑问是要被银行拒之门外的。一直以来,中国艺术市场的复杂性、不规则性、低透明度和高风险性,决定了进入这一市场需要极大的勇气,正规的金融机构很少冒险进入这一领域。
  但在潍坊,第一家敢于吃螃蟹的银行很快出现了,2009年,潍坊银行率先在全国推出了第一单艺术品质押融资产品,随后又建成了国内首家银行投资的艺术品仓储库,推出基于推动民众艺术消费的艺术品消费信贷系列产品,截至目前,潍坊银行已累计向50余名艺术市场主体投放了近5亿元授信。
  为何艺术品市场的抵押贷款产品没有诞生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一线都市,偏偏诞生在了连省会城市都算不上的潍坊?实际上,当潍坊银行率先尝试这一领域时,确实也曾遭受质疑,但对于一家成熟的金融机构,潍坊银行何尝又不知道规避此中的风险?
  为了既做好服务又控制风险,潍坊银行为此建立了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团队,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市场调研和理论准备工作,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潍坊的艺术环境,完全可以承担得起这项看似充满风险的业务。
  对此,潍坊银行董事长史跃峰曾在一次谈话中做了这样的总结:“我们以极大的勇气推动金融与艺术市场的深度融合,创新推出艺术金融服务,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这座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书画艺术品一级市场,名副其实的“中国画都”。这里民间收藏之风盛行,艺术品经营机构众多,艺术品交易与艺术交流活动非常繁荣活跃。”
  而随着潍坊作为“中国画都”日益在艺术界声名鹊起,潍坊银行的艺术金融之路也越走越宽。据了解,目前,潍坊银行正在与大数据公司和科研机构合作,成立艺术金融研究中心,并将启动“中国艺术金融数据库”项目建设,从而使艺术金融实践由感性摸索阶段,走向数据与理论指导下的理性发展阶段。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