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靠自己,别指望天上掉馅饼
2014年04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近来,关于德州区域融合和经济协作话题在网上一度成为热点。面对网络舆论哗然,有关部门无奈保持沉默低调应对,不希望正常工作被这些传言所干扰。
  其实,这些所谓的传言,无非就是融入首都经济圈和京津冀一体化的问题。多年来,德州构建经济发展大格局,提出了“南融北接”的战略思路,在南部向省会济南融合,往北向京津伸手。从去年开始,德州又被纳入“一圈一带”发展规划,在东部的乐陵市,还搭上了“黄三角”的快车。对一个正值快速发展的城市来说,面对汹涌而来的发展良机,无疑充满了渴望和梦想。去年以来,德州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出马,几次北上南下,争取发展资源和大项目,这既是德州出于地缘经济的一种天然选择,也是抓住机遇求发展的务实之举。事实证明,这些举措非常及时,取得了巨大成效。
  而如今,沸沸扬扬的首都经济圈和京津冀一体化的议题再度泛起,并牵扯到了德州,这看上去似乎并非空穴来风。春节之后,京津冀一体化就成为国内热议的焦点,尤其是保定将成为首都副中心的传言,让昔日这座默默无闻的城市顿时火热起来。以楼市为代表的房地产业率先发烧,着实给保定带来了意外和惊喜。当人们的目光从保定向外扩散后发现,整个河北,一直到天津、内蒙、山西甚至山东的德州,似乎都罩上了一层一体化的光环。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乡快速超常规发展?有人拿以前的招商举措印证,各种猜测应运而生,甚至有热心人“引经据典”,“德州加入京津冀一体化”的传言也就横空出世,并带给了人们无尽的想象。
  当然,权威部门很快就对此予以否认,一切猜想都有待于证实。而当我们冷静面对这样一个传言时,更多的则是一种反思。这些年来,城市的每一个进步,每一次成功,依靠的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依靠的是全体市民的努力和付出,从太阳城大会到资本交易大会,到创卫生城到创园林城,无不凝聚着全市上下、各行各业的心血,靠自己出谋划策,靠自己走南闯北,逐渐构建起有德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幸福德州之路才越走越宽。从这个意义讲,不论是“一圈一带”,还是“首都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区”、“黄三角生态经济区”甚至是“京津冀一体化”,概念再诱人,梦想再精彩,天上从来没有掉馅饼,经济发展最终依靠的还是德州自身。
  所以,与其期待一个渺茫的传言,不如俯下身子实干。德州这颗镶嵌在鲁西北冀东南的明珠,必定愈发璀璨。

公共自行车快快绽放街头
  当春风吹起,当满眼绿意,在骑行文化盛行的德州,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骑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可是,低碳环保又便民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始终没有来到大家的身边。
  去年底,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指导意见》,提出各市要尽快组织编制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全省推广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到如今,省内包括菏泽、潍坊、滨州、青岛、日照、枣庄、烟台、济宁等8市已经推出公共自行车,莒县、青岛开发区和聊城等地也准备推出公共自行车。不光山东省,在国内多个城市,绿色公共自行车已运行多年,成为城市的一到风景线。可遗憾的是,德州喊了多年的公共自行车项目,到目前还没有任何行动的迹象。
  随着德州城市的发展和居住人口的增多,这几年来,市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交通拥堵、停车难、尾气污染等“城市病”。怎么解决这些城市病一直是市民关心的问题。而同时,德州已经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创城成果怎么维护也是一个问题,而公共自行车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从民生意义上看,公共自行车也是解决市民出行、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在今年两会上,德州政协委员张泽军曾经说过,公共自行车在德州属于新生事物,应该大胆尝试。也有不少市民认为,创建文明城市,这何尝不是一个文明的考题?把这个考题做好了,还能为文明城市添一笔重彩。
  方便市民出行,转变传统观念,公共自行车就是一个有效载体。期待相关部门能够正视这一问题,让德州的公共自行车尽快绽放街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