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启动党员干部全员联户工作,97名“第一书记”月底前到岗
群众满意是工作最高标准
2014年04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4月24日讯(记者 王晓霜) 24日,滨州市党员干部全员联户动员大会召开,会议主要安排部署了党员干部全员联户和选派第二批“第一书记”工作。记者在会议上了解到,滨州市首批121名“第一书记”已圆满完成任务,结束任期。第二批选派的“第一书记”共计97名,将于4月底前做好工作交接,确保到岗到位。
  《滨州市党员干部全员联户实施办法(试行)》指出,党员干部联户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组织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与农户或城镇居民家庭建立直接联系,确保每名干部都有自己的联系户,每户都有干部联系,做到干部全联系,住户全覆盖,实现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化、常态化。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光峰指出,党员干部联户与97名第二批“第一书记”工作要重点解决“为什么去”、“去干什么”、“怎么去干”以及“确保干好”的问题。“与以往相比,这次联户规格更高、范围更广、要求更严。”张光峰说,市直单位很多同志深入基层的机会较少,开展党员干部全员联户和“第一书记”工作,让机关干部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直接处理基层的复杂问题和矛盾,直接感受基层的艰辛,有助于青年干部磨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党员干部联户‘联什么’?‘第一书记’驻村‘帮什么’?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张光峰强调,对于联户干部来讲,要当好宣传员,宣讲政策到位;当好信息员,民意收集到位;当好讲解员,咨询答复到位;当好协调员,诉求解决到位;当好联络员,感情传递到位。“‘第一书记’既是联户干部,还承担着驻村任务,不仅要做到‘五个到位’,还要着力在推进集体增收上、加强组织建设上、抓好环境整治上下功夫。”张光峰说,这次涉及的97个村,集体收入都在3万元以下,包括50个“空壳村”,帮助、指导他们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集体增收,是这一批“第一书记”的首要任务。
  “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张光峰说,带着感情联系服务,不仅是宗旨要求,还是重要的工作方法。“市委组织部在进行首批第一书记考核时,不少村的群众递上了联名信,要求把‘第一书记’留下,有的流下了不舍的眼泪。一定要继续用好这个方法,把群众是否赞成、拥护、满意作为决定取舍的最高衡量标准,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认可。”
 头条相关 
首批“第一书记”两年助村增收1507.97万
  会议上,滨州市委组织部部长张凯通报了市派第一批“第一书记”的工作情况。2012年3月份,滨州市委从市直各部门、各单位,部分中央、省驻滨企业、部分市属大中型企业中选派了121名“第一书记”,今年3月26日已任职期满。“两年来,121名“第一书记”扎根基层、履职尽责,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受到基层的一致好评。”
  张凯表示,首批“第一书记”遵守“十必须”、“十不准”纪律要求,每月在任职村工作时间不少于20天,做到了身在村里、心在村里。为尽快融入帮扶村,他们通过走访调研、发放便民卡等办法,听到了真话、摸到了实情,成为村情老熟人、明白人。他们都制定了《任期目标责任书》,承诺为民、惠民、富民事项776项。据统计,首批“第一书记”投入资金2.1亿元,完成道路硬化285.5公里,衬砌排水沟337.6公里,绿化65.6万平方米,安装路灯4121盏,设置垃圾箱1730个,被帮扶村都基本实现了“五通、十有”目标。
  在帮助村里解决路、水、电、讯等具体问题的同时,他们还围绕抓发展促增收、抓班子带队伍做了大量工作,为村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推动经济发展,首批“第一书记”共帮助97个村在集体增收方面实现了突破,确定的发展项目中有133个取得了实际收益,实现增收1507.97万元。同时,新建或修订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规民约等村级管理制度585项。
 本报记者 王晓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