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人的“一眼望千年”
2014年05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游客从西津渡石板路走过,路边玻璃罩内是被称作“一眼望千年”的景观。 本报特派记者 张中 摄
     本报特派记者 乔显佳 马云云 发自镇江          

  5月29日,当徒步大运河考察队走在镇江和无锡的运河边,感受到的,是当地对历史古迹的悉心保护。
  镇江西津渡是唐朝遗留的一处大运河古渡口,位于镇江市云台山北麓。当年,南来北往、东去西来的航船停泊于此,使这里成为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地带最重要的一处转运码头。
  目前,因为大运河改道、长江河道北移,码头早已停用,成为当地一处文化景观。29日上午,这里的游人众多,观音殿的香火也很旺。一条古道方石漫地,青砖砌墙,与两侧的古建筑一样,呈现出千年的历史模样。
  西津渡这条古道的一侧有一处考古发掘点,取名“一眼望千年”。透过玻璃罩,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原始栈道、唐代路面、宋元路面、明代路面、清代路面,再到今天正在行走的路面,层层叠压,取名“一眼望千年”真是恰如其分。“一眼望千年”非常直观地呈现了西津渡走过的千年历史,也让人们油然而生一种怀古的心绪。
  镇江人这种文保意识令考察队颇为感慨。在我们生活的济南,类似可以展示的古迹也有很多。比如,大明湖西南门对面的开元广场算一处,这里过去是小明湖,淤泥下埋藏着宋代的道路和水沟遗迹;现在的泉城路沃尔玛一带原是高都司巷,地下有春秋战国、汉代及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文化层,文化堆积厚达6米以上;即使老城区文化堆积最薄的东南角一隅,也有宋元以来丰富的遗迹。但在济南,却没有像“一眼望千年”这样简单又深刻的文化展示窗口。
  西津渡外面有一条伯先路,会集清末民初以来的古建筑,其中有英国领事馆、镇江商会、江南饭店、红万字会江苏省分会等旧址,建筑迄今均保持良好。伯先路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烈士、镇江大港人赵伯先而命名的,为体现民国文化的味道,当地政府特意将路牌统一设计为民国蓝,这一处小细节便充分体现了镇江人对自身历史文化实事求是的态度。
  在云台山东麓、伯先路北端,是镇江市博物馆。门口有一处表现古越文化的雕塑,造型优美。镇江博物馆原为1890年落成的英国领事馆,为东印度风格,依山而建,后来被用作博物馆,很好地体现了镇江近现代文化历史。馆内所藏西周青铜器、六朝青瓷器、唐宋元明金银器、明清书画,均泱泱大观,看后令人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肃然起敬。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