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听讲座也是一种成长
2014年05月30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文/任磊磊 实习生 杨颖
电影《罗马假日》中有一句话,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每天忙碌的工作,繁琐的生活占据了人生中大部分的时间,读书反而比旅行来得容易,然而只读书也未免有些枯燥。在某事业单位供职的张岩,用听讲座的方式度过每一个周末,这听起来似乎很特别,但是确实是她真实的周末人生。张岩说她喜欢听讲座,尤其喜欢齐鲁大讲坛,“通过听讲座,我从名人们通俗的语言里,获得了灵魂和大脑的双重洗涤。”
初次见张岩,就感觉她热情、开朗,是一位很善谈的女士。“毕业后,每天忙碌的机关工作和繁琐的日常生活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读书和接收新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窄,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齐鲁大讲坛,从此爱上了这个讲坛,留言时欣然写下‘齐鲁大讲坛,有你在,就是一种幸福’。”
张岩,今年35岁,在某事业单位工作,在一次周末加班时,单位的领导鼓励他们多去听听讲座,对成长和学习很有好处。那时,张岩对这种讲座比较陌生,但是领导的一句话也让她提起了兴趣,“请的都是名家,讲的都是人生的态度。”张岩正处在中青年交界的年龄,人生观、价值观都日趋成熟,但是也有一些不知所措,所以她很希望能去听听名家的故事,从他们的真实人生中,感悟自己的生活。
一个周末张岩准备了一些零食,倒了两次公交车来到了山东博物馆。张岩第一次听讲座的主讲嘉宾是原国家外交部部长李肇星,“那天慕名来听讲座的人特别多,我排了很长时间的队才得以进入报告厅。进去之后已经是座无虚席,过道的台阶上也挤得满满当当。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空地把自己塞了进去。那天的讲座气氛非常热烈,台上台下既有由衷的大笑,又有深沉的思考。我听得几乎一字不漏,笔记记了大半本,水没顾得上喝上几口。回到家,面包早已经压扁了。虽然饥肠辘辘,但是内心的充实与幸福感却让我浑身充满力量。”
从2011年开始听齐鲁大讲坛起,张岩只要没有其他特殊事情都会坚持来听,原来周末时张岩都都是带孩子去附近的公园玩,或是在家看看书,现在,省博一楼就是儿童乐园,孩子可以在那玩,自己就可以去听讲座了,有时有一些关于科普知识的也会带儿子去听。
张岩最喜欢龙应台的亲子三部曲《目送》《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自从有了孩子,就觉得和自己特别有共鸣。现在张岩把齐鲁大讲坛介绍给同学、同事去听,“有些东西平常不太了解,觉得非常枯燥乏味。而这些东西通过齐鲁大讲坛通俗的讲解非常容易理解,有时讲房价这类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时,听讲座的人就会特别多,从一二十岁青少年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有,有的是自带板凳去听讲座。
上学时张岩学的是中文专业,喜欢看一些文学方面的书,现在由于工作原因,张岩更多的是关注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政治、经济类的讲座也成了张岩关注的对象。齐鲁大讲坛请来讲座的一般都是某个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名人专家,现在常和老公聊些目前的政治经济形势,老公开玩笑地说她知识越来越渊博,简直是可以去考博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