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手机响起,第N+1次接到早教中心的邀约:亲,周末带上宝宝来听课吧,免费的哦!
  我一边手忙脚乱找遥控器,一边婉言推脱:抱歉,这会儿正忙着,估计周末也抽不出时间。
  电话那头换了副忧心忡忡的口吻:妈妈不要总是忙工作,忽略了宝宝成长最关键的几步,以后想弥补都来不及……
  我瞥了眼沙发上的伊朵,这个刚满15个月的小人儿,正咿咿呀呀地随着视频里的《三字经》儿歌手舞足蹈,一副陶醉的样子,于是笑着说:多谢提醒,其实我们已经请过早教了!
  挂了电话,继续揽过宝宝唱“融四岁,能让梨……”是的,我已经打定主意为女儿聘请一位最好的早教老师,这位老师的名号唤作:传统文化。
  别误会,我并非那种“老夫子”似的旧式家长,也无意培养一个“掉书袋”、“小书虫”,我只是相信,不依靠舶来的教育方式,从我们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传统文化里吸取到的养分,足以培养出一个个彬彬有礼、举止得体的“小淑女”或“小君子”。守着自家的风水宝地而不自知,一味迷信别人家的园子才能种出好果子——这种教育观念我一向不敢苟同。
  认识一个四年级小男生,算得上传统文化的一个成功的教育案例。那日与友人一家聚餐,惊讶地发现这个稚气未脱、不时流露出顽皮天性的男孩子,居然会像个尽职的小护卫一般,主动搀扶奶奶上下楼;席间每上一道菜,第一筷子必夹给奶奶,在我夸赞他先人后己时,礼貌地指出我的话不完全正确,应是“长者先,幼者后”,显然这句被很多人抛诸脑后的“祖训”已经在他心底生根发芽。更让我感动且感慨的是,明明是独生子女,却心细如发,处处懂得为他人着想,会把鱼肉剔去刺后放在我盘子里,让我腾出工夫喂伊朵;还会阻止我拿空易拉罐逗宝宝,担心“会划到小妹妹的手”……全程没有任何父母长辈的授意,完全是心性使然。父母说并没有让孩子上过什么早教班情商班,只是平日里注重用传统的家庭道德观念来潜移默化地培养他的品德和性情,学的艺术特长也是二胡、围棋之类的国粹,难怪这个长相并不出众的男孩,身上已经隐现出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风范。相比之下,对于这个孩子学习成绩全班第一这点我丝毫不觉得意外。三字经有云:首孝悌,次见闻,孝道是第一位的,其后才是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一个从小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行和行为习惯的高素质的孩子,不可能在学业上落后于人。
  遗憾的是,我们很多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过分看重西方的教育理论,却忽视了用传统文化浇灌孩子的道德和习惯之花,甚至把传统的东西统统归入“过时”、“老土”之列,有意无意地让孩子远离传统文化,全盘照搬西式教育,认为这样才够“洋气”,才算“与时俱进”……种种现象,令人感慨,引人深思。
  见过不少早教课程的设计,无非是围绕培养智商情商做文章,把孩子当成一个系统的“项目”来对待,分割成情绪管理、社会交往、逻辑思维等众多“模块”,辅以各种教学设备和训练手法,左一个课程右一个体验,让家长眼花缭乱,“不明觉厉”,一下就会觉得,噢,原来教育孩子是这么深奥的一门学问,自己难当重任,还是交给专业机构来调教吧!
  其实呢,在我们老祖宗那里,所有这些复杂的理论体系,完全可以用最凝练的字眼归纳为“孝、仁、义、礼、智、信”,与模块化的西式教育相比,更加讲究“本固则叶茂,行端则影直”——父母只需要从“根儿”上入手,为孩子树立做人处世的标准,重视伦理观念的培养,让他们从小具备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无须刻意为之。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与五花八门的舶来式教育手法相比,我们对国学教育的挖掘和开发利用还很不够,很多父母想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却苦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论”而无从施教。其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系中,那些凝聚着先辈们的思想精华、可以应用到日常教育中的名言典故比比皆是: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民族大义,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和而不同”、“将心比心”的宽容之道,也有“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只是缺乏系统的归纳梳理,使之成为家庭教育必备的案头读本——当然,这是后话。
  今年端午节撞上儿童节,可谓颇有深意,有心的父母们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对孩子进行一番传统文化的洗礼。
  不是急吼吼地往他们的小脑瓜里塞晦涩的古文典籍,你可以从琅琅上口的儿歌入手,或者买几本图文并茂的古典蒙学读物、国学故事,循循善诱地培养孩子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也可以结合古人的伦理和礼仪规范,教给孩子长幼有序的观念和待人接物的礼节;有条件的家长不妨带孩子参加一些传统节庆活动,培养他们对祖先、天地的感恩崇敬之情,潜移默化地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不要动辄反问“做这些有什么意义”,只有具备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我们的孩子才有归属感,才会知道自己应该脚踏哪片土地,仰望哪片星空,我们的教育才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我们的民族才会充满内在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我们的下一代才不会成为一盘散沙。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是用五千年文化积淀绘就一幅飘逸灵动、价值连城的国画?还是割断文化的血脉,抹去前世的印记,最终变成一张被人随意丢弃在风中的纸片?
  这支笔,该怎么拿?这幅画,该如何画?
  ——在于你,在于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