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旧时候
2014年05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宋臻 (1965年生 现任日照市外国语学校初中部英语老师)
  这些日子,每到下午课外活动时间都会听到从小学那边传来阵阵歌声和乐曲声,原来是儿童节就要到了,小朋友们正在忙着排练节目。对于我这个已经年近半百的六零后来说,儿童节这个词,已经是久违的遥远的回忆。但是他们的歌声却引领我穿越时光的隧道,重新回味那无忧无虑,纯真快乐的少年时代。
  儿童节,那是除春节之外令我们最向往的节日。能歌善舞者会被挑选出来排练节目,准备上台表演。我打小喜欢唱歌跳舞,从二年级开始便登台演出。
  为了台上那三分钟,我和小伙伴们一遍一遍地认真准备,乐此不疲。为了演出时能有新衣服穿,放学以后我总是会抢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以讨父母欢心,这样他们就会从日常开支里边给我抠出几个钱,买上一件新衣服,让我穿着参加演出。
  连续几年的上台表演,我已经算是个“老”演员了,但每次上台前,我还是会非常激动,知道台下有那么多的眼睛盯着自己,而自己代表的不只是自己,而是一个学校,所以表演得格外起劲。
  为了这一天,许多小朋友会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手工艺品,男孩子会用木头或者黄泥制作手枪,大刀,坦克,或者各种小动物;女孩子会用蛋壳,彩纸或者妈妈废弃不用的毛线团做成漂亮的花篮,花瓶或者小花鼓……我们都是自己动手,不会用家里一分钱。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质生活极其匮乏,吃得简单,穿的更是一般,即使没有什么玩具,但我们一样会很快乐,很幸福。
  那个时候乡镇叫公社,下设管区,每年的儿童节都以管区为单位举行集会。儿童节这天,小朋友们都会早早地到校,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向管区驻地进发。集会的主要内容是观看演出,临到哪个学校的代表队上场,下面同校的同学便起劲地鼓掌,为台上的伙伴呐喊助威。演出完毕,我们接着参观出自我们之手的艺术品。
  这可以称得上是我们自己的“博物馆”。有的泥人,或者动物被塑造的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可惜当时没有照相机,如果把它们拍下来,留到现在看一看那该多好。我想,这种活动不仅能锻炼孩子们动手的能力,而且也能开启他们创造的潜能,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那时的家长们都没有钱,不会给孩子们买这样那样的礼物,但是,天下的父母,他们爱孩子的心都是一样的。记得我们那时得到最寻常的礼物是糖块和爆米花。糖块由老师发,每人两块,演出的同学三块。放学以后我们拿着分到的礼物,高高兴兴跑回家。
  说到爆米花,大家都不陌生,一个老头扛着一个铁葫芦一样的黑锅走街串巷,大火烤过之后,“嘭”的一声,小半瓢玉米或者大米就变戏法一样变成了黄橙橙,金灿灿的玉米花或大米花,香气扑鼻,那叫一个诱人。周围一群孩子,捂着耳朵在那儿等着,一旦开锅时有花粒蹦到外面,便蜂拥而至抢到嘴里,来个先尝为快,觉得那是天下最好的美味,那份激动与满足岂能是如今的感觉可以比拟的!
  现在的“六一”儿童节,经过了多少年的变迁,自然拥有了更多的内容和特质。孩子们的礼物应有尽有,可是他们似乎仍不满足。他们还在渴望什么呢?又是一年“六一”到,收到朋友们的“大孩纸,六一快乐哦”这样的祝福,我会一如既往开心。好吧,我把这当成最美好的期许,献给全天下的小朋友们,也献给一样怀着一颗童真心灵的我们。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