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中的“神”与“气”
2014年10月20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中国书画名家经典聚焦·叶建新(一)
叶建新水墨、青花作品赏析
▲新水墨系列一 68x68cm
◇叶建新
1958年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美术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中华陶瓷大师联盟常务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十大杰出艺术家,北京市旅游文化使者,中国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建国六十周年120米中国画长卷《中华和谐盛世图》艺术总监,建党九十周年90米中国画长卷《光辉历程》艺术总监。
叶建新的山水画,大气磅礴,洒脱自然,其大胆的构图、大块的墨色、大笔的渲染,可谓恣肆淋漓、云覆山翻,充盈着蓬郁的生机。叶建新作山水画,深知山水画的精神价值定位,也特别领悟到“神”与“气”在山水画中的核心旨意,他主张“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以“气”入画,重在写山水物象之“魂”。在这批水墨、青花新作里,我们既能体会山水画的本质,又能看出叶建新在艺术上的自我个性气质。
水墨·空幻溟濛如仙境
叶建新的水墨画继承了中国山水画中对山水气韵把握的传统笔法,他的山水画中,并无矫饰的浓艳的色彩游戏,也无对一石一叶的细致的描摹再现,而是采用深深浅浅的墨色和画笔的勾勒,试图展现出山之韵、水之魂以及自然宇宙的内在生机与神韵。他笔下的山,峥嵘无比;他笔下的竹,竹韵飘乎纸外;他笔下的虬枝,坚韧有力,又犹如飞舞的缎带。叶建新的山水画水汽氤氲,充满了灵气,仿佛只是简单地挥舞画笔,却在粗粗勾勒几笔中,呈现出了连绵起伏的群山景象,似乎可延绵到无尽的远方。画面里呈现出的似水、似雾、似桥又似云彩的起伏涂抹以及相互交舞的山群,让观者如临仙境,通透畅快,不禁称奇和赞叹。
除了对山水画“神”的特质的捕捉,叶建新还非常重视山水画笔墨中的“气”。在他看来,中国山水画中的美学特征,或大气磅礴,或清气婉约,或气韵风范,无墨气就无生命,也就不是画了。在创作中,叶建新分别采用水冲、白粉合水冲、飞白等技法,造成墨色的多层次,再加上潇洒纵横的墨风,隽永灵动的用笔,云的流动,山石、树木的浓郁,呈现出一种画面淋漓之气,浑厚华滋之妙,空幻溟濛之胜,给观者一丝净化了的理想之境。在行气与笔墨关系的处理上,叶建新通过线的沉涩,墨的枯湿,点的稠稀纵横,皴的披麻斧劈,以气行笔,拖出气势,梦境般的气氛和他的笔墨气息让人憧憬、幻想,体现了东方人对自然独特的感觉与心境。
瓷画·浓浓淡淡自天然
作为一位勇于探索的水墨山水画家,叶建新不满足于单纯地在宣纸上的创作,他给自己挑战,尝试在瓷器上进行水墨实验。在叶建新看来,无论是青花瓷绘画创作,还是水墨画创作,都有很多相通之处,其中的要点就是,体现画家的精神世界。如何在青花瓷绘画中表达画家的精神世界?叶建新认为应该做到三点:第一,作品必须是画家对客观世界的再创造;第二,作品必须具备画家独特的艺术风格;第三,作品必须具有画家独特的精神活动。传统的青花瓷装饰画更多是一种图样的复制,不重视创作者的精神活动,毫无风格可言,而叶建新继承了“瓷上文人画”重意境、重神韵、讲品位、显文采的艺术观,更加强调青花瓷绘画的原创性与艺术性。
叶建新的青花瓷作品,造型大多是瓶、罐、觚还有茶具和瓷板等,瓷上的绘画多数是他喜爱的山水题材。几年来,他多次亲历名山大川,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追求那种“我有胸中十万竹,一时飞作淋漓墨”的境界。但是在瓷器上作画与在宣纸上作画虽然有相通之处,但二者的材质不同,呈现出的效果也与预期有相差,经过多次研究与尝试,叶建新通过用笔间歇的时间、速度以及水分的多少,达到了对釉料的掌握和控制,现在他已经能够游刃有余地掌握和控制釉料,自由地在瓷器上挥毫笔墨,完美地展现青花瓷水墨氤氲的效果。
由于叶建新的勤奋,几年来他的青花瓷绘画创作数量惊人。他提出了一种新的陶瓷绘画形式——“水墨瓷画”,这种画法在形式上不同于浅绛彩,“水墨瓷画”是以中国画精神和“四品”、“六法”等画理注入到陶瓷绘画中,在经营位置方面遵循陶瓷器型而构图,似纸画中的长卷,在布局上求其圆满,在釉下青花水墨瓷画方面追求“运墨而五色具”的效果。
叶建新的作品始终是在探索中求异,在自我完善中求精,他的作品不刻求形似,又始终把握住山水形象暗示的意境,在墨色层次中表现自己对俯瞰大千世界的经验。谈到“神”与“气”的捕捉,叶建新说:“要特别注意瞬间的感受和经验,切不能以为有些东西是恒久不变永驻心田的,蓦然回首,也许它们已不知不觉销声匿迹。艺术探索要不断深入,作画无他途,唯勤观察、勤思考、勤感受、勤动笔,才能有所收获。” (贾佳)
▲新水墨系列二 68x68cm
▲釉里红瓷瓶
▲新水墨系列三 68x136cm
▲新水墨系列四 68x136cm
▲青花瓷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