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参与主办的“科技公益大讲堂”火爆开场
听完讲座,孩子增长不少见识
2014年10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杨义堂和本报小记者交流。
     本报济宁10月19日讯 18日,由本报参与主办的“科技公益大讲堂”迎来首位主讲人,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作家杨义堂。围绕《大孔府》、《大运河》两部著作,杨义堂讲述了“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由来及其创作的背后故事。
  18日,济宁科技图书馆报告厅一家三口组团而来的家庭团占了多数。“我从报纸上看到有公益讲座,就想让孩子了解点家乡的历史。”崔女士告诉记者,孩子课堂上学得多是课本知识,很少有机会接触济宁的历史。“听听这些,可以让孩子开拓眼界,也是一种文化熏陶。
  上午10点半, 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文化坐标”为题,杨义堂精彩开讲。“济宁为什么会出现孔子、孟子?”“济宁为什么叫运河之都?”开讲之初,杨义堂率先抛出两个问题。围绕孔孟生平、孔孟思想、大运河开凿等历史故事,杨义堂讲诉了济宁本土历史。杨义堂还与听众分享了他创作长篇小说《大孔府》和《大运河》的背后故事。
  当天,不少来逛图书馆的市民也聆听了讲座。“济宁人都知道竹竿巷,我之前还真不知道它名字的由来。”听完讲座后,市民周先生说,原来运河开通后,很多南方的竹子运来卖,这巷子才取名竹竿巷。
  当天最活跃的当属小朋友们。“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每当讲述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时,杨义堂总会放慢语速,小朋友们则忙着应答。“我知道了济宁为什么叫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知道了大运河的来历还有孔孟思想的内容。”听完讲座后,10岁的孙邵硕高兴地说起她的收获。
  “孩子倒很喜欢历史故事,但平常看的历史书不多,这次能跟专家近距离接触,既增长见识,也让孩子感受讲堂的氛围。”孙邵硕的妈妈说。
  “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济宁有条件,更有责任把这项工作做好。”在杨义堂看来,一堂讲座,不可能让听讲人掌握太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传递一种文化情怀。
  本版文图:本报记者 晋森 于伟 通讯员 倪雪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