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牵线,海岛娃将穿上新校服
灵山岛小学67名学生希望穿校服参加升旗仪式,本报联系爱心人士帮助圆梦
2014年10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付友利将带来的学习用品递到二年级的封雅茹手中。
   文/片 本报记者 潘旭业
  67名学生,13名老师,这是黄岛区灵山岛小学整个学校的成员,人数最少的班级只有两名学生。由于海岛封闭,家庭条件好的岛民都把孩子送到岛外上学,在灵山岛小学就读的学生家庭条件大都十分困难。
  在这里,孩子们都有一个心愿,希望能够穿上整齐的校服参加学校升旗仪式。19日,经过本报帮助协调,爱心人士付友利来到灵山岛,将14000余元捐款送到学校,67名海岛学生有望穿上新校服。
67名娃娃的心愿:穿上校服看升国旗
  19日8时30分,尽管海上风浪很大,从积米崖码头驶往灵山岛的客船仍然准时出发了。原本半个小时的船程,足足行驶了55分钟,多名乘客因晕船呕吐不止。“今天这种天气还可以勉强行船,等再冷一些,海上的风更大,三五天开不了船的情况经常有。”船长说。
  灵山岛,这个距离码头9海里(约17公里)的北方第一高岛,拥有12个自然村,常住人口2700余人。由于海岛交通不便,近年来家庭条件较好的岛民都把孩子送到岛外上学。
  灵山岛小学校长孙贤会清楚地记得,2008年他初来学校时,这里有120名学生,6年来平均每年都减少近10名学生。2012年,灵山岛小学新校舍建成,低矮的平房变成了楼房,教学设施也得到了极大提升,但仍然没有改变生源逐年减少的情况。今年,学校只有67名学生,其中人数最少的五年级只有两名学生。
  孩子们有个心愿,希望升国旗时,能够穿上整齐的校服。然而,学校购买校服遵循自愿原则,留在岛上的孩子家庭大多非常困难,210元钱一套的校服,对这些家庭来说也是奢侈品。
本报牵线,爱心人士送来善款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齐鲁晚报《今日青岛》了解到岛上孩子们的心愿,便开始联系社会爱心人士。一听到此事,市民付友利二话没说,立马答应了下来。
  19日9时30分,付友利与记者乘船来到灵山岛小学,将14000多元捐款交给学校,并提出打算看望几名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孙贤会的带领下,沿着陡峭的小山路,付友利来到二年级学生唐启轩家中。11年前,唐启轩尚未出生时,父亲因出海打渔,被船上的机器挤断了右侧的胳膊和腿,基本失去了劳动能力,母亲也体弱多病,目前一家三口还住在两间小平房中。
  记者到来时,小启轩正坐在家中的炕上看书。由于屋顶漏雨,房内的墙上全是黑乎乎的水痕。付友利将他带来的书包、纸笔等学习用品交给小启轩,并将300元生活费递到启轩的妈妈手中。和唐启轩一样,五年级的陈凯凯和二年级的封雅茹家庭条件都非常困难,付友利也给这些孩子们带去了学习用品和生活费。
  “看到岛上孩子们生活得很辛苦,我心里也很难受。捐赠的这点钱和学习用品,只希望能帮助孩子们完成个小小的心愿。”付友利说。据了解,付友利目前在青岛经营海尔电器销售店,从2009年开始,每年他都会资助一些困难孩子上学,并热衷公益事业。
校舍已“升级”,孩子依然孤独
  19日,记者在2012年启用的灵山岛小学新教室里看到,投影仪、推拉黑板等硬件教学设施一应俱全,但五年级教室里只有两张椅子,一年级的教室里只有8张椅子……一个老师教两三名学生,这是城市学生梦寐以求的“小班”教学。然而,面对海岛的这群孩子空旷的教室折射出来的是孩子们的孤独与心酸。
  “有一次,数学书上有道题要求计算卧室面积,有学生就问我,卧室是什么?我听后十分难过。”一名老师说。海岛的封闭条件,让这些孩子的成长与岛外的学生形成了明显的差别,不少海岛学生对卧室、超市打折、驾校等词语完全不懂,甚至有些孩子都上三年级了,还没有出过海岛。
  “现在学校的教室和教学设施都很完备了,你觉得学校现在缺少的是什么?”记者问。
  孙贤会想了想说:“孩子的生活太枯燥、封闭,缺乏想象力。由于受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孩子们一年到头都没有出岛的机会;岛上的图书主要靠社会的捐助,而且无法更新;现在每个办公室四名老师,只有一台公用的电脑。孩子们基本失去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自然条件的封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们的精神也会封闭。硬件设施再好,学生们越来越少,学校最终也会闲置起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