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跑偏的伪“互联网+”
2015年03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杨飞越
     全国“两会”后,“互联网+”的概念像病毒一样铺天盖地泛滥开来。凡事一跟互联网搭边,似乎立马变成了高大上的“互联网+”。按照笔者的理解,那种抱着“打一竿子试试有枣没枣”心态去尝试的,只能叫做尝试,而“互联网+的”本质应该是创新,不是所有的尝试都能叫做创新的。
  不久前,与远大经销商王栋聊《穹顶之下》引发的热门问题。他说,依托他目前掌握的渠道,如果去注册一个空气净化品牌,挣钱是分分钟的事。淘宝上那些既不掌握技术也没有工厂,包装一个品牌就可以大卖的主儿太多了,也有不少人来找他合作,但是他不想做这种事。
  王栋说,不掌握技术的企业注定不能长久,而企业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太大了,不是一个经销商就能承受得起的,还不如货真价实地做好平台。王栋常在微信圈写个诗拍个照,笔者对文青的无奈和对经销商的些许偏见,随着他的这席话烟消云散。
  但喧嚣之下,更多的人是曲解和盲从。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一个小伙说,他媳妇连续换了三部小米手机,小米真的是那种摔在沙发上就能碎屏死机的货。除了廉价,他无法理解米粉的死忠。但对质量的抱怨,挡不住小米口碑营销手册《参与感》的热销。
  相似的例子还有,那些一诞生就宣告死亡的海量APP,那些一说创业就是在微信圈里卖面膜肥皂蛋糕衣服的脑筋,一看淘宝发财就搭建各种电商平台,骂完雷军就开卖格力手机的董阿姨……最出乎意料的是,“宇宙第一大行”端出一锅乱炖叫“e-ICBC”,真是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不是所有的“+互联网”都能叫做“互联网+”。“互联网+”应蕴含着互联网时代对企业发展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不是赚一把就跑,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是一个深刻的时代命题。笔者猜66岁的张瑞敏未必会上网,但他对互联网的解读这般精准。他解散了海尔又重构了海尔,他将辞职潮转化成了创业潮,他把按部就班的零件变成急速旋转的发动机,真是了不起的远见卓识。
  有消息说,截至今年2月,海尔集团已支持内部创业人员成立212家小微公司,在海尔创客公地已经诞生470个项目,汇聚1322家风投,吸引4000多家生态资源,孵化和孕育着2000多家创客小微公司。数字的真实性暂且不论,成活率恐怕也不足万分之一。笔者的理解是,哪怕成活一个都是好的。
  在当下这个年代,会突然间有若干神话浮起。打车不要钱了,一个从没听说的APP卖了3000万,一个提供新闻的人气网站不要记者只要营销人员。这热闹的场景下,笔者眼前常常掠过这样一幕:在一个密闭的罐子里,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挤到了风口下,梦想自己会成为下一只飞起的猪。
  但神话终归是个神话,最终能成为历史的,还是那些脚踏实地、务实创新的人。希望有一天,我们所有人都能在夜深人静的晚上,关掉电脑和朋友圈,冷静地想一想,我们的创新是不是真正能引领未来。
  神话终归是个神话,最终能成为历史的,还是那些脚踏实地、务实创新的人。关掉电脑和朋友圈,冷静地想一想,我们的创新是不是真正能引领未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