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公车的日子也没那么难
2014年07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公车改革与改进工作作风、践行群众路线相辅相成。对于广大公务人员来说,车改不光要改制度,更要改观念,通过取消一般公车,革除导致公车乱象的特权思维。
  □本报评论员 娄士强

  16日,中央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大幕正式拉开。对于一些公务人员来说,这意味着再也没法开着公车去办公,更不可能公车私用了,不少以前配有专车的领导干部,也在考虑学车买车了。(本报今日A05版)
  本次车改可以说范围广、影响大,触动利益在所难免。从更深层面来看,公车改革也是一场作风建设。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的举措,有助于革除一些干部的官本位思想,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走向深入。
  现行的公务用车实物供给制度,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对于保障公务出行、提高公务效率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当前,交通体系建设已经有了长足进步,私家车逐渐成为普通家庭的必备品。对于公务人员来说,依靠市场化、社会化的途径能够满足出行需求。一般公务用车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全面推进公车改革可以说势在必行。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公车改革仍旧面临重重阻力,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一些公务人员的特权思维。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现实生活中的公车私用现象长期存在,尤其对于一些掌握“实权”的“一把手”来说,为单位或部门配备的一般公务用车往往成了他们的专车,就连公车司机也成了私人秘书。在这种情形之下,公车在承担公务出行之外,很容易异化成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助长了个别干部身上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当改革触动其自身利益时,自然缺乏动力。
  由此看来,全面推进公车改革不只是省钱,更能推动作风建设,通过车改革除依附于公车的特权思想。要知道,各级公务人员与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在劳动者属性方面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岗位不同、分工不同罢了,公务出行又有什么理由不跟普通群众看齐呢?相反,公车坐得久了,与群众接触少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消磨掉了;沉溺在高高在上的错觉之中,不愿意与群众“同车共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也越拉越远了。正因如此,群众对于公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对本次车改更是寄予厚望。
  事实上,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的大背景下,各地对公车的监督管理愈发严格,很多单位部门的公务用车实际上已经处于闲置状态。这既为全面车改奠定了现实基础,也验证了公车改革与改进工作作风、践行群众路线的相辅相成。对于广大公务人员来说,车改不光要改制度,更要改观念,通过取消一般公车,革除导致公车乱象的特权思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