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件青铜器“铸造”商周风情
长清小屯商周遗址探秘
2014年07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小屯遗址出土的提梁卣。
  出土的铭文鼎因铭文更显珍贵。
  出土的青铜戈。
   本报记者 陈伟 通讯员 马光仁            
  在长清区归德镇,有一个小屯商周遗址,在这里曾经出土了116件青铜器。遗址位于小屯村东、前平村西南的高地上。地势西高东低,长清南大沙河自东而西,至此转向北,将遗址分割为两部分:东部高地位于大沙河转弯处,西、北两侧受河水冲刷较严重;西部高地位于大沙河西岸,东侧受河水冲刷,南侧受自然冲沟侵蚀。大堤东端就是遗址东部。而早在20世纪70年代,小屯商周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7年前水库施工惊醒商代遗址
  遗址现存范围,西部高地东西约150米,南北约100米;东部高地东西约150米,南北约200米,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 
  小屯遗址的发现其实完全是一次偶然。1957年,小屯水库进行施工,在东部高地发现一批青铜器。施工人员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经过层层上报,当时的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在最短时间里即派人前往调查、征集,经过多次发掘,总共挖掘青铜器70余件。
  1961年冬,施工人员在修建小屯水库溢洪道时,在东部高地南端又发现青铜器20余件。两次发掘,总共有99件青铜器出土,其中容器16件、兵器58件、车马器14件、生产工具11件。除了青铜器外,遗址里还有陶器和石器等。 
  小屯村一村民介绍,当时村里人意识不到挖出来的青铜器的价值,因此当时出土的青铜器有相当一部分被古董商人买走,下落不明。还有一些被村民私自藏匿。 
  据了解,1964年,小屯村村民将匿存的第二次出土的5件青铜器出售给山东省文物总店。长清县文化馆又先后征集到10件。文物部门共得1957、1961年两次出土青铜器114件,器类有圆鼎、方鼎、爵、觚、觯、提梁卣、贯耳卣、罍、豆等,其中17件刻有铭文,除少数小件时代稍晚外,其余经过考证均为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见样式。 
  除此之外,小屯遗址青铜器还有第三次发现。此次发现时间是在1980年前后,发现三件文物,其中青铜器两件为铜爵、铜斝,陶豆1件,出土地点位于前平村,距离小屯1.5公里,现收藏于济南市博物馆。
116件青铜器分藏6个博物馆
  小屯村遗址的三次发掘,总共出土青铜器116件。1957年因小屯商周遗址部分文物价值较高,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收藏,其它文物分藏于山东博物馆、泰山岱庙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和长清县博物馆等4家博物馆。 
  小屯青铜器数量巨大,且许多器物带有铭文,一向深受学术界的重视。但由于青铜器三次出土均非出自科学发掘,使其学术价值受到一定影响。小屯出土的青铜器,除了上世纪80年代初出土的两件属于二里岗上层二期之外,早年出土的两批,学者均认为属于商代晚期即殷墟期。 
  具体而言,有学者认为“大体相当于殷墟文化第四期”,即帝乙、帝辛时代,或认为相当于殷墟铜器分期第三期并略有早晚,相当于传统分期的殷墟三、四期。但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小屯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都属于殷墟文化晚期。 
  有专家指出,小屯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所涉及的图案和铭文,内容包含商代古民的日常生活。通过这些文物,当代人可以隐约可见先人的生活状态。 
  据了解,长清地处泰沂山脉西北缘,遏控东西、南北交通要道。其在交通上地位之确立,不但可验之于《春秋》经传,如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晋、齐广里之役,也可证之以战国时代的“骉羌钟”铭文,从中可以得知,东周时期中原各国欲行东进,长清为必经之地,战争也往往因此在这里展开。 
  这种情形可上溯至商代,商王朝在向鲁北、鲁南开拓的过程中,平阴、长清一线也是不能绕开的通道,它是连接郑州商城、安阳洹北商城和殷墟等不同时期商王都与广大东方地区的纽带。考古发现,由长清小屯向东,济南刘家庄、大辛庄等重要商代遗址呈线性分布;由此向南,则与长清崮山驿构成交通通道。崮山是古代驿站所在地,故有崮山驿之称。
 魁星楼传说 
期待村里出状元
  本报记者 陈伟
通讯员 马光仁       

  在小屯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玉皇山,玉皇山山顶最高处,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石建筑——魁星楼。这座石楼分上下两层,下层呈一平台状,方形空心,二层则为一方体,四边开发碹门,顶部建有锥形的塔顶。关于它的来历,就得从小屯村说起。
  清代时期,小屯村逐渐成了以两大姓为主的大村落,一杜姓,一谢姓。当时有这么一种说法叫“谢半庄,杜半朝”,意思是两姓家当官的多,出的文人多。 
  清朝同治十三年(1862年)春天的某日,该村名士杜公田和谢成文闲游来到了玉皇山。两人站在山顶,极目远眺,见长川傍左,清河环右,南屏崇山峻岭,北布仁里村舍,景色秀丽,气象万千。两公被这景色陶醉了,联想到自家的人文兴旺,杜公便对谢公说:“我们这儿是文明之地,何不修座文昌阁以振周围的文风呢?”谢公听罢连加赞赏。 
  于是二人便下山找周围的仁人志士、邻里乡亲,筹钱一百八十余缗,欲成此事。第二年夏天,这座文昌阁竣工。由于在二楼的四门中间置文生模样的一魁星木像,头戴乌纱手握巨笔,为四里八乡“振”文风,因此这座石楼也叫魁星楼,魁星巨笔所指的方向就是山下杜家的大门,以期从杜家点出个状元来。
  后来的杜家也没出什么状元,谢家同样,小屯村也是如此。当地的百姓戏称杜公把魁星楼修得太高,将状元点到河西赵官镇去了,至于赵官镇出没出状元,就无从查考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